第815章 忻州市定襄县非遗-黄烧饼、葫芦雕、木雕、匏器制作、大马(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最新章节。
定襄非遗: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的璀璨交响
在忻州市定襄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先人的智慧,是定襄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其中,黄烧饼、葫芦雕、木雕、匏器制作以及大马社火,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定襄非遗中的瑰宝。
黄烧饼:唇齿间的百年传承
定襄黄烧饼,宛如一颗镶嵌在定襄饮食文化中的明珠,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传承着百年的味道。
它属炉烤实心扁圆形面点,有着 200 余年的制作历史,是定襄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黄烧饼以白面、神池胡麻油、天然蜂蜜为主料,看似简单的食材,却在大厨们的手中幻化出令人陶醉的美味。
其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需经过十余道手工工序。
从和面的精准比例,到揉面的力度与技巧,再到擀制时的薄厚均匀,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最后放入特制的陶炉中吊烤,在恰到好处的火候下,黄烧饼逐渐变得色泽金黄,宛如铜镜般闪耀。
轻轻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在齿间碎裂,发出悦耳的声响,紧接着是内里柔软细腻的面团,伴随着胡麻油的醇厚香气和蜂蜜的丝丝甜意,在口中交织出美妙的味觉体验。
这种“油而不腻、酥而不硬、甜而不淡”的复合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黄烧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定襄的历史与文化。
在清代,它因进献宫廷而获得赞誉,从此声名鹊起。
如今,它依然是定襄人走亲访友时的必备礼品,也是宴席上的常客。
2013 年,黄烧饼获评“山西十大特色名饼”称号,2015 年制作技艺入选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邢氏家族自清末民初起便传承黄烧饼制作技艺,四代人严守古法工艺,邢氏饼业作为代表性传承单位,完整保留着木模压花、陶炉吊烤等传统技法,让这份百年味道得以延续。
葫芦雕:方寸之间的艺术乾坤
走进定襄的葫芦雕世界,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殿堂。
定襄葫芦雕艺人以刀为笔,在小小的葫芦上勾勒出脸谱、花鸟、山水等精美图案,将普通的葫芦升华为实用与艺术兼具的文化符号。
葫芦雕的制作过程充满了挑战与乐趣。
艺人首先要挑选形状饱满、质地均匀的葫芦,经过晾晒、打磨等前期处理后,便开始施展他们的雕刻技艺。
他们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手法,在葫芦表面精心雕琢。每一个线条都流畅自然,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
有的脸谱作品,色彩鲜艳,表情丰富,将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花鸟作品,羽毛细腻,花朵娇艳,仿佛赋予了它们生命。
定襄葫芦雕不仅是传统工笔画的细腻体现,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几何美学。
它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
这种“老手艺 + 新表达”的实践,使葫芦雕重焕生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如今,定襄葫芦雕已成为定襄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木雕:榫卯间的智慧传承
定襄木雕,尤其是以榫卯积木为代表的技艺,展现了传统建筑智慧的精妙。
匠人们将古建榫卯结构转化为可拆解的模块化玩具,让孩子们在拼插中感受传统建筑的魅力。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不用一颗钉子,仅靠榫头与榫眼的巧妙结合,就能使建筑物坚固耐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