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农稷官(二合一)(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汉文帝》最新章节。
“既如此……”刘恒微微沉吟,道:“毕卿……。”
毕自严立即出列,恭身顿首:“臣毕自严恭领圣命。”
“其以卿为平粜大使,专司粮价之事,朕赐卿尚方剑,许卿便宜行事,朝中三品以下官吏及伯爵以下贵族,若有胆敢违卿之律令,卿皆可先斩后奏。”
“三品以上,伯爵,侯爵及公爵有关贵族,敢有违令,卿可送交刑部大牢,朕必令刑部严惩之。”
毕自严立即顿首再拜道:“臣谨奉诏。”
“古之圣王明君治国,海晏河清,朕不肖,不如诸王。”
“为效法先王一二,朕意,此番平粜,内库中拨出白银一百万两,以助百姓。”未等群臣开口,刘恒率先做出了表示。
“陛下圣明。”郭允厚一听这话,当即跪在地上高呼。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郭允厚带头之下,皇极殿内高呼声此起彼伏,纷纷称赞。
本来一些大臣还在思考,怎么委婉的和皇帝提出,从内库中也拿出一部分钱参与此事,未曾想到,这还没开口,皇帝就主动拿出钱来了,而且一掏就是一百万两。
比起以往诸任皇帝,今上,可真是敞亮的不像话。
朝中一些忠臣激动地都快要流泪了,这才是圣天子啊!
过往哪个皇帝对自己小金库不是控制的死死的,往里面放钱可以,让皇帝拿钱出来为朝廷做些事情,那是想都别想。
而刘恒还没有就此结束,他继续开口说道:
“农者,国之本也。古之圣贤治国,莫不重农。”
“而今之世,本末倒置,朕尝闻农夫多有不劝耕之心,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诸卿皆朝廷肱骨,多历州县,当可为朕解此难题,还望诸卿不吝教朕。”
话音刚落,徐光启率先出列,拱手拜道:“陛下,臣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陛下欲兴农,当以历法为先。今历法已渐渐不合时宜,臣请命编纂历书,伏请陛下恩准。”
“此臣草拟编纂历书之人员名册及所需之物,还请陛下过目。”徐光启双手恭谨的将一本小册子转交到王承恩手中。
刘恒拿过来粗略看了看,道:“卿,果真朝廷肱骨也。”
“朕如卿所言,许卿编纂历书。内阁,户部,当予以配合,所调拨人员,物资不可有所阻拦……”
“臣等遵旨。”
朝中不少大臣看着徐光启,也纷纷露出羡慕之色,这编纂历书,少不得在史书上留一页,而且还是百世流芳。
只可惜,要编纂历书,属实来说,是个技术活,一般人还真就玩不转。
也只有徐光启这种精通农事,同时又精通数学,天文这些学问的人,才有资格主导此事,朝中要想再找出第二个这样的人,都难。
而且,可以预见,一旦历书编纂有成,也是一桩泼天的功劳,于民间,说是万家生佛也毫不夸张,而在朝中,更是一桩实打实的功绩。
此刻,一些心思活络的朝臣,已经开始想办法,看是不是能运作一下,和徐光启搭上线,让徐光启提携一下自己,至不济,自己的亲朋子侄有一二可造之材,塞到徐光启身边历练一番,也不是不行。
他徐光启吃肉,跟着他身边喝口汤总不过分吧?
毕自严正暗自思索,忽然感受到皇帝投过来的目光,双目对视,隐有所悟,当即出列道:“陛下圣明烛照,洞彻万里,是否已有良策?”
刘恒微微一笑,道:“朕初御极,不明朝中诸事,惟效法古之圣王贤君。朕闻,古之圣王贤君治世之时,劝课农桑,皆设农稷官,此何意?”
未等众多大臣回答,刘恒已然开口道:“今何以复百姓劝耕之心?朕以为,当以金银厚之,以官赏之,以名赐之。”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里之地,必有人杰。故朕之意,复设农稷官,选天下能耕者以任之,诸卿以为然否?”
刘恒说完,就回到龙椅上,他目光深邃,扫视着所有的大臣。
这种事,他做的很熟。
此番,设置农稷官,是他对科举制度的又一次破坏,就如同当年为了摆平勋贵,他屡次对商君的耕战制度动刀。
而此番,刘恒不过如法炮制。
他清楚的知道,科举制度,比起当初商鞅制定的军功勋爵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如同当年,要摆平勋贵,就必须对勋贵赖以维系的根源下手。
商鞅的军功勋爵制度,注定了朝堂上的声音只有战争,伴随着战争,一批又一批的军功贵族被量产出来,即便是作为君王,也必须时刻重视军方的声音。
因此,为了平衡勋贵,他选择以各种名义一次次给天下人赐爵,因而到了最后,商鞅的军功勋爵制度奄奄一息。
朝中的勋贵全都成了无根之木,渐渐的不再具备和他这个君王对抗的力量。
而现如今的科举制度,同样也是朝中这些文臣抱成一团的根本。
一批又一批进入仕途的士子,是数之不尽的生力军,任何一个皇帝,和这样一个团体所形成的文官集团正面硬刚,都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是故,要摆平这些文臣,只需要掘掉他们赖以维系的根本即可。
而通过这种掺沙子的方式,同时可以培养一批忠于他的臣子。
朝堂上的一些大臣,在听到皇帝的策略之后,眉头不由纷纷皱起。
他们觉得不妥,但并非意识到刘恒真正的目的。
而是……
让两脚沾泥的农民当官?
一想到这样的场景,不少大臣就恶心的直想吐。
尽管嘴上说着以农为本,要重农,可若真的要这些脏兮兮的泥腿子和自己同朝为官,那还要不要士大夫的脸面了?还要不要士大夫的清贵了?
“陛下,臣以为不可,地方上恐有滥竽充数之辈混入其中,届时,朝廷空耗银两,反而于国无益……”
“卿所言甚是,是故朕之意,天下州县所选之农稷官,皆入京,在皇庄中耕作三年,以验其能,三年之后,符合考核,授其农稷官之职,若不符,则推举州县之长官,负有连带之责。”
“这……”不少朝臣听到此处,皆是有些语塞。
“陛下果真是深谋远虑,臣附议。”郭允厚再一次表示赞同。
“臣也附议。”徐光启对于这一点,自是没有反对的理由。
有了二人的带头,朝堂之上,附议之声此起彼伏。
而心存反对的大臣见此情景,只能捏着鼻子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