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盐矿公司(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铜镜通古今,大唐的复兴》最新章节。

“胡萝卜?”

李弘茂微微皱起眉头,脸上写满了疑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

不解地看向徐川,心中暗自思忖,这与解决土地问题能有什么关联呢?

见李弘茂一脸困惑,徐川轻轻笑了笑,神色温和,耐着性子解释起来。

他向前走了两步,站在李弘茂面前,双手比划着,试图让对方更直观地理解。

“你可以和地主们协商,以合理的价格从他们手中购买土地。这就好比用胡萝卜去吸引驴子,给予地主们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会愿意配合。这样既能满足安置灾民的需求,又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毕竟,直接没收土地,势必会引发地主们的强烈反抗,而协商购买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矛盾。”

徐川微微顿了顿,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继续说道。

“当然,价格方面肯定要让地主们觉得有利可图,他们才会愿意出售。你可以承诺给他们一些其他的好处,比如在军工厂或者矿场给他们一些股份,让他们参与到庐州的发展中来,以后每年都能有分红。如此一来,他们的利益与庐州的发展紧密相连,不仅不会反对,反而会积极支持你的决策。”

李弘茂听后,原本疑惑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仿佛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他不住地点头,心中暗自盘算,这个办法确实可行。

既避免了与地主的直接冲突,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又能顺利解决土地问题,还能拉拢地主们为庐州的发展出力,可谓一举多得。

“川哥,这个办法好!”

李弘茂兴奋地说道,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只是这购买土地的资金……”

他的语气中又透露出一丝担忧,毕竟购买大量土地所需的资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徐川笑了笑,脸上露出自信的神情,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资金方面你不用担心,我可以帮你想办法筹集一部分。运作得当,能筹集到一笔可观的资金。”

他稍作停顿,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另外,你不是还在收购百年野山参吗?那些野山参在现代可是珍贵的药材,等卖了之后,也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再说了,等军工厂开始生产军事装备后,凭借其先进的工艺和精良的品质,必然可以赚大把的银子。所以,资金问题只是暂时的,不必过于担忧。”

李弘茂心中的担忧渐渐消散,对徐川的感激之情愈发深厚。

他走上前,紧紧握住徐川的手,诚挚地说道:“川哥,多亏有你。若没有你,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每一次遇到难题,都是你为我出谋划策,帮我排忧解难。”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信任,在他心中,徐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徐川抬手拍了拍李弘茂的肩膀,神色关切又带着几分急切。

“咱们兄弟之间,不必客气。你赶紧回去准备吧,和地主们的协商宜早不宜迟,灾民们还等着安置呢。那些百姓,拖一天就多受一天的苦啊。”

李弘茂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心。

告别徐川后,便匆匆赶回南唐。

可刚踏出铜镜,李弘茂心中便泛起了嘀咕。

他望着南唐那熟悉又陌生的街道,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地主们贪婪又狡黠的面孔。

他越想越觉得这方案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每一步都像是要踏入荆棘丛中。

思索再三,他决定再去找徐川商量商量。

风在耳边呼啸,像是在催促他一般。

再次来到徐川的别墅时,夜幕已经悄然降临。

别墅里透出的点点灯光,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温暖。

徐川看到去而复返的李弘茂,不禁有些诧异,忙迎了出来。

“弘茂,怎么又回来了,是出什么变故了吗?”

李弘茂苦笑着,脸上满是忧虑。

“川哥,我还是担心地主们不愿意配合,就算给他们股份,他们也未必肯拿土地来换。”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懊悔。

“我刚才想得太简单了,深思熟虑之后,我就觉得这个法子怕是不可能实现。即便我有足够的银子收购土地,那些地主也不太可能卖地。要知道,土地一直是地主的命根子。不到山穷水尽,地主是不可能卖地的,哪怕给的银子再丰厚也没用。”

徐川听完,微微皱起眉头,沉思片刻。

他缓缓走到桌前,拿起一杯茶,轻抿一口,神色淡然处之,丝毫不在意。

“如果他们实在冥顽不灵,那也只能动用些强硬手段了。你在庐州的威望和兵力无人能敌,适当施压,让他们明白这是大势所趋,或许能让他们就范。咱们是为了安置灾民,为了这天下苍生,行事也不必过于拘泥。”

他的声音低沉却有力,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

李弘茂眉头紧紧皱起,形成一个深深的“川”字。

他心里清楚,动用强硬手段是一步险棋,不到万不得已,他实在不希望走到这一步。

可如今局势严峻,这或许真成了最后的底牌。

他抬眸看向徐川,眼中满是无奈与纠结。

“也只能如此了,希望不要闹得太僵。对了,川哥,这用来交换的股份,咱们从哪找盈利点呢?要是没有实实在在的利益,那些地主们更不会轻易松口了。”

徐川自信一笑,神色笃定,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电脑前。

双手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的网页不断切换,各种信息飞速闪过。

“我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成立一个盐矿公司。你瞧,我查到庐州隔壁的滁州有一个盐矿,你把它买下来,然后在庐州成立一个制盐工厂,从滁州运来原材料进行生产。盐可是生活必需品,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利润十分可观。这样一来,地主们换了股份后,每年都能有丰厚的分红,不愁他们不动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