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润物无声 名动京华(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最新章节。

“墨青辊”在格物院后院的成功演示,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虽不汹涌,却持续扩散,悄然改变着一些东西。

叶明并未将此事大肆宣扬,但格物院内部,墨恒与赵青川这对组合已然名声鹊起。

他们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其他学员,研习室内探讨学问、工坊中动手实践的氛围愈发浓厚。

叶明乐见其成,但他更看重这小小汲水器背后蕴含的潜力。

他命人将“墨青辊”的图纸稍作优化,使其更便于普通木匠仿制,然后通过“格物商社”的渠道,以极低的价格,近乎半卖半送地推广至京畿周边的几个缺水村庄,尤其是那些位于高地、汲水困难的村落。

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直到半月后,一封来自京郊清水村的感谢信,被里正亲自送到了格物院门口。

信中朴实地描述了“墨青辊”如何让村中老弱妇孺也能轻松从深井取水,省下了大量壮劳力,使得村民能更专注于田间劳作,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感激。

这封信被石柱如获至宝地呈给叶明。叶明看完,沉吟片刻,吩咐道:“将此信抄录一份,连同‘墨青辊’的图样和使用效果说明,一并送到京兆尹衙门备案,就说是格物院偶得小技,惠及乡里,请官府酌情推广。”

他此举,并非为了邀功,而是要将格物院的形象,从单纯研制“军国利器”的神秘机构,部分转向“利民惠民”的务实之所。

这既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士林和民间对“奇技淫巧”的偏见,也能为格物院积累更广泛的声望基础。

果然,京兆尹收到备案文书和图样,见是利民之物,且格物院姿态谦逊,便顺水推舟,将图样分发至下属各县,鼓励民间仿造。

同时,清水村的实例也被当作一桩小小的德政,在底层官吏和百姓口中流传开来。

“听说了吗?格物院弄出个新玩意儿,叫‘墨青辊’,打水可省力了!”

“就是造信号火箭那个格物院?他们还能琢磨这个?”

“可不是嘛!说是院里两个年轻学生弄出来的,真是后生可畏……”

市井坊间,茶余饭后,开始零星出现关于格物院和“墨青辊”的议论。虽然声音微弱,却是一个开始。这种来自民间的、自下而上的认可,其力量虽缓,却更为坚实。

而与此同时,格物院首届学员的第一次阶段性考核也结束了。考核内容综合了理论笔试与实物制作。

结果令人惊喜,墨恒在机械结构与制图方面独占鳌头,他绘制的一张改进型投石机结构图,连院里的老匠师都啧啧称奇;

赵青川则在理论推导和数算上展现了惊人天赋,对杠杆、滑轮组复合省力效率的计算分毫不差;其余学员也各有进益,远超入院时的水平。

叶明亲自批阅了考卷,并组织了评讲。他不仅点评对错,更着重分析思路,鼓励多种解法。

考核优异的墨恒、赵青川等人,获得了叶明亲自挑选的奖励——并非金银,而是几本叶明亲手注释、包含了更多进阶知识的《力学探微》和《新算学精要》手抄本,以及参与更核心项目旁听的资格。

这种以知识本身作为奖赏的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员们的向学之心。

格物院的变化,自然也落在了冷锋眼中。他在密报中详细记录了“墨青辊”的推广效果、民间反响以及学员考核情况,并附上了自己的观察。

“叶明行事,渐重实务与育人。其推广小技以收民心,考核学员以砺英才,所图非小。然其手段温和,皆在规矩之内,且确有实效。”

这份密报呈至御前,皇帝看完,良久未语。他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目光掠过北境绵延的防线,又扫过京畿繁华的城镇村庄。

“信号火箭助军,‘墨青辊’利民……”皇帝低声自语,“这叶明,倒真是……军政民生,皆有所涉。手段也愈发老练了。”

他回想起叶明最初献上复合竹材时那份略带青涩的激昂,再到朝堂辩驳、三司会审时的沉稳凌厉,直至如今润物无声地推广技术、培养人才……这个年轻人,成长的速度快得惊人,而且每一步都踩得极准。

“陛下,”侍立一旁的大太监轻声问道,“格物院风头渐盛,是否……”

皇帝摆了摆手,打断了他:“无妨。他能做事,能做实事,这便是好的。只要他的心思还在社稷,还在朕这里,些许名声,给他便是。总比那些只知空谈、结党营私的蠹虫要强。”

他回到案前,提笔在冷锋的密报上批阅,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知道了”或“善用”,而是多了几个字:“着其用心,成果报朕。”

这是一种更明确的期待和更直接的关注。

得到皇帝默许甚至鼓励的信号,叶明心中更定。他开始尝试将学员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参与到格物院现有的各个项目中。

有的进入改进弩小组学习机械优化,有的加入信号火箭小组负责数据核算,有的则跟随老匠师学习复合竹材的更深层次工艺。

墨恒和赵青川,则被叶明带到了那间守卫森严的密室附近的一间偏室。这里不涉及“惊雷”核心,但存放着一些用于研究信号火箭延时引信和彩色光剂的、经过严格管控的材料和资料。

“你们二人,心思缜密,动手与演算能力俱佳。”

叶明对二人道,“信号火箭虽已成型,但其引信延时精度、光剂亮度与燃烧时长,仍有改进空间。这些是过往的试验记录和数据,你们仔细研读,尝试建立更精确的数学模型,优化配方和工艺。记住,此间一切,皆为机密,不得外泄。”

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两名新生,无疑是巨大的信任和考验。墨恒和赵青川既感兴奋,又觉责任重大,郑重应下。

格物院这台机器,在叶明的操控下,正以一种稳健而高效的方式运转着。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声望积累、商业布局,多条线并进,虽无惊涛骇浪,却潜流暗涌,根基日深。

“墨青辊”的名声,随着京兆尹的推广和百姓的口口相传,渐渐不再局限于京畿,开始向周边州县扩散。

格物院这个名字,也第一次与“便民利生”联系在一起,悄然改变着许多人对它的固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