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贺岁档风云(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娱乐:回到过去,靠国足起家》最新章节。

光仙媒体的顶层会议室里,中央空调将温度精准控在 24℃,却压不住空气中浮动的焦虑。

深色红木长桌两端,王常田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桌面上摊开的行业报表边角已被反复摩挲得发卷。

对面的李晓平刚把热咖啡凑近唇边,就被老板的话打断了动作。

“王总,您今天突然召集会议,是有什么要紧事?” 李晓平放下咖啡,目光落在报表上那行醒目的 “2012 年制片方平均分账 43%” 上,心里已隐隐有了猜测。

王常田身体前倾,声音压得比平时低了些,像是怕被窗外的风卷走:“中颖、华亿、伯纳、星梅那几家的老板,上周末约我在茶馆谈了半宿。核心就一件事 —— 联合向院线施压,把票房分账比例从 43% 提到 45%。要是院线不松口,他们就打算集体撤档抗议。”

李晓平端咖啡的手顿了顿,眉头瞬间拧起。

她飞快翻到报表最后几页,指着东皇影业的数据说:“王总,这事恐怕行不通。您看,李文东的东皇影业占了全国 20% 的银幕,单是这渠道优势就没人敢小觑。更别说东皇还是我们的股东,去年我们参与投资的电影,要是没东皇的发行资源,票房至少得少三分之一,何况有部分的电影的投资份额是他分给我们的。”

她顿了顿,语气更沉了些:“而且东皇娱乐的制作能力您是知道的,每年稳定出 4 到 6 部头部项目,从警匪片到奇幻片都能抓得住市场。我们要是这会儿当出头鸟,万一得罪了李文东,下次东皇的项目能不能有我们的份,就难说了。”

王常田靠回椅背上,指节轻轻按着眉心。他不是没算过这笔账 —— 光仙去年总票房分成刚过 8 亿,要是能涨 2 个点,就能多拿 1600 万,足够支撑两个中小成本项目的前期筹备。可李晓平的顾虑,他比谁都清楚。

“我知道风险大,但这 2 个点的诱惑实在不小。” 王常田叹了口气,“现在影视行业不好做,上游制作成本涨了15%,下游宣发费用也水涨船高,就靠分账这点利润撑着。”

“可就怕我们这边还没和李文东谈,那边就有人先松口了。” 李晓平的手指点在 “华艺兄弟” 的名字上,“这次牵头要分账的是华艺,可您忘了前几年的事?他们当时联合几家公司要抵制低价票,结果院线刚放话要减少排片,华艺转头就把自家电影的票价降了 5 块。”

王常田沉默了,他想起华艺近几年的操作,从 “主旋律商业化” 到 “IP 改编热潮”,每次都是冲在最前面,可一旦遇到阻力就最先妥协。

“他们应该不会这么无耻吧?这次可是他们主动发起的。” 话虽这么说,他的语气里却没多少底气。

“在利益面前,底线这东西最靠不住。” 李晓平合上报表,“依我看,咱们不如静观其变。先看看中颖、伯纳他们的动向,等院线那边有了明确态度,咱们再决定站哪边。至少别当第一个出头的,也别当最后一个妥协的。”

王常田盯着桌面沉思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行,就按你说的来。让市场部盯着其他公司的动作,有消息随时汇报。”

会议室的门关上时,窗外的阳光正斜斜地照在 “光仙媒体” 的 logo 上,没人知道这场关于 2 个点分账的讨论,只是接下来贺岁档风云的序幕。

就在光仙还在观望分账事宜时,李文东正带着《将夜》剧组在北方取景拍摄。而内地电影市场,已悄然进入了一年一度的贺岁档混战。

11 月 22 日,李按执导的《少年派》率先登陆院线。

作为曾凭《断背山》拿下奥斯卡的导演,李按的作品从筹备起就备受关注。

影片上映后,那片波光粼粼的海面、少年与老虎的奇幻共生,迅速征服了观众。

首周票房直接突破 2 亿,豆瓣评分稳定在 8.1 分,不少观众在影评里写道:“李按总能把孤独拍成诗,看完想再去海边走一走。”

业内普遍认为,《少年派》大概率能垄断 11 月底到 12 月初的市场。

可谁也没料到,一周后的 11 月 29 日,冯大炮筹备三年的《难民 1942》上映,直接搅乱了战局 —— 只不过是用一种惨烈的方式。

这部投资 2.1 亿、集结了 30 余位一线明星的灾难题材电影,承载着冯大炮 “突破贺岁档喜剧标签” 的野心。

上映前,他带着主创跑了 12 个城市路演,反复强调 “这是一部能让观众记住历史的电影”。

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上映首日票房仅 3800 万,豆瓣评分刚过 6 分,口碑呈两极分化。

更糟的是,为了挽救口碑,片方竟私下联系外媒记者,塞钱要求对方撰写 “观影时感动落泪” 的报道,再把这些内容翻译成中文,在国内社交平台营销。

可这种拙劣的公关手段,很快被网友扒了出来。

加上观众对影片 “冗长的苦难叙事” 越来越厌倦 —— 有观众吐槽 “两个半小时里全是饿肚子、逃荒,看不到一点希望,看完心里堵得慌”——《难民 1942》的票房一路下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