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差距(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990:我真的只想进步啊》最新章节。

顾思泽其实也没有什么学习办法,纯粹就是依赖变态的记忆力。

只是平时喜欢用不同的标记圈点批注,梳理重点,归档题型,偶尔钻研一下试题的命题风格和出题方式。

根据去年的520分就能达到本科线,530分重点,580稳稳一流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顾思泽表示,他只要能够超过录取分数一点点就行了。

他这样的想法并非狂妄。

要不然也不至于填写志愿的时候,苏月瑶只会质疑他的学校专业选择,而不是担心能不能考上。

80年代,奉行的是精英教育。

拿苏月瑶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来说。

她平时阅读过的名著,课外书,比农村户口的同届生,从小学到高中看的课本和辅导书还要多。

其他农村同级生磕磕巴巴做英语读写的时候,苏月瑶早就能够无障碍自主阅读全英文书籍。

再加上不同地区的师资力量分配,教育资源的失衡尤为明显。

无论是授课方式,自身学识,以及教学模式,都各有不同。

在高校没有扩招之前。

一般的农村孩子能够安稳读完初中,过了中专筛选,考入到高中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像何启明这种初中时就在城里上学的还好些。

他虽然是乡镇的农村户口,却来自曲杨比较出名的家纺重镇。

镇上的家纺工厂,是曲杨市的地方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出口生意都在做。

家里不差钱,算是最先富起来的一批。

其他从乡镇初中排除万难考上来的学生,面对初入高一学年的差距,不管是经济还是学习方面,就挺让人绝望。

值得庆幸的是,这时候的书本还没有防自学模式。

只要你肯学,花费时间和精力,终究是能有所领悟的。

前提,必须忽略经济上的差距。

你还在吃着猪油拌饭的时候,有人已经吃厌了5块一盘的三鲜炒面。

你喝着水龙头里的自来水解渴,有人却在喝着饮料,打开21寸彩色电视,看着新闻联播里的法兰西时装周集锦。

这还仅仅只是苏南的普通县城。

对城镇户口的学生来说,考不上花钱进电大、夜大进修,或者进厂学个一技之长傍身。

农村户口的孩子,除了读书和当兵,没有别的选择。

只能拿自己的命去拼。

“泽哥,道理我都听你说过,但是我实在是做不到啊。”

何启明自认为长期跟着顾思泽,多少也有点近朱者赤的意思,高二以来的成绩勉强有些进步。

但是想到自己的目标志愿,还是心里没底。

一中高三班级分为理科的1班、2班,文科的3班,还有复读的4班。

能进理科1班的学生,基础成绩都不差。

虽然盲填志愿难倒了一大批人,但是专业选择方向,基本都是依据往年的记录作为参照的笨办法。

70年代文史哲、数理化基础学科为主,80年代大热的财经专业更是挤满了人。

前些年总是听说有人放弃本科文凭,专门报考专科类财经的事。

何启明在问过顾思泽意见后,填写了对外贸易、国际贸易专业。

因为和自家产业对口,他爹还狠狠夸了他一顿。

顾思泽也不知道何启明后来是否成功考取,自己转业回家都已经是千禧年之后。

后来再见面时,对方早就已经继承家业,成为秃顶油腻,大腹便便的成功人士。

但是出于何启明的紧张情绪,顾思泽也只好给出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