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天玑算】,【诛星者】行动(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从红海行动开始做大做强》最新章节。
史思明摆了摆手,眼神里闪过一丝冷意:“话可不能这么说。对付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文明,就得用最彻底的方式,不仅要摧毁他们的舰队,还要打碎他们的傲气。”
“让他们亲手毁掉自己的同伴,比咱们直接动手,更能让他们明白‘差距’到底意味着什么。”
众人口中的【天玑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武器”,而是帝国科研团队耗费数十年研发的“量子态干扰发生装置”。
它的恐怖之处,不在于物理层面的摧毁,而在于对“因果逻辑”的微观操控,是将量子物理实验成果直接军事化的终极产物。
其核心作用机制,建立在“量子擦除效应”与“延迟选择实验”的理论基础上:装置会以高穿透性的中微子束为载体,向目标空域注入携带特定量子态的信息粒子。
这些粒子无需突破常规防火墙,能直接穿透舰船装甲、行星大气层,甚至能量护盾,精准抵达目标设备的电子元件内部。
它的核心逻辑,是在微观层面“扰乱因果链的确定性”。
当目标设备(如舰船火控系统、行星防御雷达)的量子比特接收到干扰信号时,原本处于“正常运行”的叠加态会被强制坍缩。
不是坍缩至“故障态”,而是坍缩至预设的“逻辑悖论本征态”。
简单来说,就是让系统的“因”与“果”彻底脱节:明明输入的是“向东转向”指令,底层逻辑却会执行“向西推进”。
明明探测到的是“敌方目标”,识别系统却会判定为“友军信号”。
这种根植于量子层面的逻辑混乱,任何常规的系统重启、代码修复都无法逆转。
在战场应用中,【天玑算】的瘫痪效能堪称“降维打击”。
其软杀伤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1. 对星际舰队:指令悖论式瘫痪 - “覆盖范围”:单台【天玑算】可同时锁定半径5000万公里内的目标,最多能对5万余艘战舰形成有效干扰,且干扰强度随目标数量增加不会衰减。
“具体效果”:受干扰的舰船会陷入“指令与执行完全相反”的死循环。
姿态控制引擎想维持稳定,却会突然开启反向推力;火控系统想锁定敌舰,炮口却会自动转向友军;甚至逃生舱的弹射程序,会被篡改为“锁死舱门”的指令。
此前维兰舰队的“自相残杀”,正是【天玑算】对火控系统注入“友军误判”量子信号的结果,让舰船把同伴当成了敌人。
“不可抗性”:由于干扰载体是中微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且作用于微观量子态,以维兰文明这种极端偏科文明,根本没有能屏蔽这种干扰的技术。
相当于在“底层规则”上,就失去了反抗能力。
2. 对行星防御:穿透式逻辑瓦解 - “穿透能力”:中微子束能轻松穿透行星的“防御罩”,甚至能深入地表100公里以下,直接作用于地下防御工事的核心系统。
“瘫痪手段”:一方面,它能远程骇入行星防御装置,如防空导弹发射井、轨道炮阵列。
强制关闭能源核心,让整个防御体系陷入“有电却无法启动”的僵局。
另一方面,会向地表防空系统发送“友军误判”量子信号。
让自动防空火力把己方的战机、地面装甲部队判定为“敌方目标”,引发如同维兰舰队般的“自相攻击”,从内部瓦解行星的防御力量。
“附加效果”:除了战术层面的瘫痪,【天玑算】还能向行星通讯网络注入“信息噪音”。
让指挥部与前线的通讯彻底中断,或是传递被篡改的指令,如“放弃防御”“向敌舰投降”。
进一步放大敌方的混乱与绝望。
可以说,【天玑算】的出现,彻底改写了传统星际战争的规则。
在它面前,传统的“装甲厚度”“护盾强度”“舰队数量”都失去了意义。
言归正传。 一直端坐在主位之上的嬴璟宸扫过下方因兴奋而热议的将领们,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浅淡的弧度。
说实话,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证帝国尖端武器投入实战。从【熵流逆转矛】的物理法则打击,到【不周擎宇锚】的空域禁锢,再到【天玑算】的量子逻辑干扰……
每一步的表现,都超出了战前的模拟预期。
这次对维兰的作战,与其说是‘征服’,不如说是一场‘尖端武器实战验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