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中秋的月光(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的故事里有你》最新章节。

林静站在母亲家的客厅中央,感觉整个房间的空气都凝固了。

今天是中秋节,她特意带着儿子早早来到母亲家,想陪老人吃顿团圆饭。然而此刻,她精心准备的那些礼物——上等的金华火腿、进口水果、母亲最爱喝的杏仁露,还有那盒她特地跑到城西老字号订制的月饼,全都不见了踪影。

“妈,我昨天让小明送来的东西呢?”林静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母亲张玉兰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

七岁的小侄子磊磊从阳台跑进来,天真无邪地插嘴:“姑姑,奶奶把你们送的东西让我妈妈送到我姥姥家去了!”

一瞬间,林静感觉血液直冲脑门,耳边嗡嗡作响。她看着母亲躲闪的眼神,心里像被什么尖锐的东西狠狠刺了一下。

“我、我先回去准备晚饭了。”林静匆匆说完,几乎是逃离了母亲的家。

回家的路上,秋风微凉,吹在她发烫的脸上。街道两旁商铺都挂起了灯笼,处处洋溢着团圆喜庆的气氛,更衬得她心中的凄凉。

她并非吝啬那些东西,而是无法理解,为何她特意为母亲准备的心意,会被如此轻易地、甚至不加说明地就转赠出去。这让她感觉自己的心意没有被珍视,情感上受到了忽视。

本来计划今晚陪母亲赏月,现在却只觉得心里膈应。她掏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短信:“妈,我身体不太舒服,今晚就不陪您赏月了。”

发送完毕,她关掉了手机。

---

林静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在她十岁那年因工伤去世,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她和弟弟林强长大。记忆中,母亲总是省吃俭用,把好的都留给他们姐弟。

她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年中秋,母亲不知从哪弄来了一块月饼,她和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把月饼切成四份。母亲只吃了一小口,就说自己不爱吃甜食,把剩下的都分给了他们。那时林静不懂事,真的以为母亲不喜欢,后来才明白那是母亲爱他们的方式。

长大后,林静勤奋好学,考上了大学,现在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弟弟林强则没那么爱读书,高中毕业就工作了,现在开了一家小超市,娶了超市里的收银员小娟。母亲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直到三年前林静买了现在这套离母亲家不远的房子,本想接母亲同住,但母亲说舍不得老邻居,也怕给女儿添麻烦,执意独自住在老房子里。

林静对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夹杂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自从弟弟结婚后,母亲似乎把更多的关注都放在了弟弟一家身上。小侄子磊磊出生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林静不止一次发现,她给母亲买的新衣服,转眼就穿在了弟媳小娟身上;她给母亲的营养品,也常常出现在弟弟家的茶几上。

每次问起,母亲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老了,用不着这些好东西,他们年轻人更需要。”

林静理解母亲对弟弟一家的照顾,但这次中秋礼物的事情,实在让她难以接受。这不是普通的礼物,这是中秋节的心意啊!怎么可以连说都不说一声就全部送走?

---

回到家,儿子小明正在书房写作业。听到开门声,他探出头来:“妈,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不是说晚上陪姥姥赏月吗?”

“有点不舒服,今晚就不去了。”林静勉强笑了笑,“你作业写完了吗?”

“马上就好。”小明察觉到了母亲情绪不对,但没有多问。

林静走进厨房,看着冰箱里准备好的食材,原本打算晚上和母亲一起做饭的,现在全都用不上了。她叹了口气,给自己倒了杯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发呆。

窗外的阳光渐渐柔和,中秋的午后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宁静和感伤。林静想起小时候,每到中秋,母亲都会在院子里摆上小桌子,放上月饼、水果和花生,等月亮升起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那时生活虽不富裕,但母亲总能想方设法让节日充满仪式感。她会用红纸剪出漂亮的窗花,会用面粉自己做月饼,尽管馅料只是简单的红糖和芝麻,但那份香甜至今难忘。

是什么时候开始,中秋变得如此形式化了呢?林静想着。是自己长大了?还是母亲老了?

门铃声打断了她的思绪。小明跑去开门,是快递员送来了一束鲜花和一盒月饼,是丈夫王海从外地寄来的。王海是建筑工程师,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团聚。这次因为项目赶工,连中秋也不能回来。

“妈,是爸爸寄来的!”小明兴奋地把花和月饼拿到客厅。

林静接过花,里面有一张卡片:“静,中秋快乐。抱歉不能陪你们过节,项目结束后一定补上。替我向妈问好。爱你的海。”

看着丈夫熟悉的字迹,林静的眼眶有些湿润。她理解丈夫工作的不易,就像理解母亲对弟弟的偏爱一样。但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消除心中的委屈和失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给丈夫发了条信息表示感谢,然后把月饼交给小明:“放厨房吧,晚上我们简单吃点。”

“妈,你真的没事吗?”小明担心地问。

“没事,就是有点累。你去写作业吧,我休息一会儿。”

小明点点头,回了房间。林静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却毫无睡意。她的思绪飘回了昨天,她精心挑选礼物时的情景。

那盒月饼是她特地跑到城南那家老字号订制的,因为母亲曾经说过,那家的月饼有她小时候的味道。火腿是她托朋友从浙江带来的,水果是她一大早去市场精心挑选的,饮料也是母亲最爱喝的牌子。她一样样准备好,再三嘱咐儿子小心送到姥姥家。

她想象着母亲收到礼物时开心的笑容,想象着中秋夜和母亲一起品尝这些美食的场景。然而现实却是,她连包装都没来得及看到,这些心意就被转送到了别处。

为什么?她真的想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

与此同时,张玉兰坐在老房子的客厅里,望着女儿匆匆离去的背影,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般沉重。

磊磊还在不停地说着:“奶奶,姑姑是不是生气了?”

张玉兰摸摸孙子的头:“没有,姑姑是身体不舒服。”

但她知道女儿生气了,而且气得不轻。她了解林静,就像了解自己一样。女儿表面温和,内心却极为敏感要强。刚才她那苍白的脸色和颤抖的声音,都说明她受到了伤害。

“妈,我是不是说错话了?”磊磊小声问。

“不关你的事,好孩子。”张玉兰叹了口气,“去玩吧,奶奶想静一静。”

磊磊跑开后,张玉兰慢慢站起身,走到窗边。秋日的阳光透过老旧的玻璃窗,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个家她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回忆。

她想起丈夫刚走的那几年,日子过得多么艰难。为了养活两个孩子,她同时打着三份工,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人劝她改嫁,她怕孩子受委屈,都拒绝了。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两个孩子身上,尤其是女儿林静。

林静从小就懂事,知道帮妈妈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学习成绩也好,从不用她操心。考上大学那天,张玉兰哭了一整夜,既为女儿骄傲,又为学费发愁。最后是林静自己申请了助学贷款,课余时间打工赚生活费,硬是没让她多操心。

女儿越是懂事,张玉兰心里越是愧疚。她觉得对不起孩子,没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这种愧疚感,伴随了她大半辈子。

儿子林强就没那么省心了。学习不好,工作不稳定,娶的媳妇小娟也是个没什么主见的人。小两口日子过得紧巴巴,还带着个孩子,常常需要她接济。她知道女儿对此颇有微词,觉得她偏心,但她又能怎么办呢?弱的孩子总是更需要父母的关注,这是人之常情。

这次中秋礼物的事情,她确实没跟女儿商量。昨天小明送来东西后,正好小娟带着磊磊来看她,说起明天要去娘家过节,但没买什么像样的礼物。张玉兰一看,女儿送来的东西都很高档,想着自己一个人也吃不完,就让小娟拿去送给亲家了。

她原以为女儿不会介意,毕竟林静一向大方,经常给弟弟家买东西。没想到这次反应这么大。

张玉兰拿起手机,想给女儿打个电话,又不知该说什么。她不善言辞,尤其是对女儿。两人之间的隔阂,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她叹了口气,放下手机。窗外的梧桐树开始落叶了,秋天真的来了。

---

林静小睡了一会儿,醒来时已是黄昏。她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还是个小女孩,拉着母亲的手在月光下走路。母亲的手很温暖,很有力,让她感到无比安全。

醒来后,那种安全感还萦绕在心头,与现实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小明已经写完了作业,正在厨房煮面条。闻到香味,林静才想起他们还没吃晚饭。

“妈,你醒啦?我煮了面条,马上就好。”小明笑着说。

林静看着儿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小明今年十六岁,长得像他爸爸,性格却像她,细腻敏感。自从丈夫常年在外,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小明比同龄孩子更加懂事。

“对不起,妈妈不该让你担心。”林静走进厨房,帮儿子准备碗筷。

“没事,妈。不过...你真的不打算去姥姥家了吗?今天是中秋啊。”

林静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不去了,妈妈心里还是不舒服。”

两人在餐桌前坐下,简单的鸡蛋西红柿面,却散发着家的温馨。小明偷偷观察着母亲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妈,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什么事?”

“昨天我去给姥姥送东西的时候,姥姥特别高兴,还让我一定要谢谢你。她说你总是想得这么周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