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新科殿试(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李俊在信中说道,朔州的贡市开始遭到破坏,正如当初太宗和高宗时期的破坏。
并非大唐朝廷自己不懂财经事务,还有些胆大包天的家伙,居中牟利,借此发大财。
李俊请旨彻查此事。
朱祁钰拟旨让于谦放开手去查,查到什么地步?
查到皇宫,查到皇帝头上来!也要把这事里里外外,都给它查清楚!
李隆基不是李世民,他没那么大的面子,可以不给朝廷交税赋,就让大唐这么一大摊子,维持下去。
皇帝都交税赋,维持朝廷这个精密结构的运转,他们居然要避税逃税,哪能饶的过他们?
“陛下,王守一上奏说,河北道的运河治理完了。”高力士将王守一的奏疏递给了陛下。
王守一迫不及待的想要回朝了他,他现在有了治水之功傍身。
按理来说,治水之功,生民数十万的大功德,李隆基是应该给王守一一块头功银牌的。
但是朝廷里没人给他请功赏牌,因为都知道王守一是大皇帝贵妃王菱的父亲,也就说是李隆基的岳父,也可以说是国丈。
当初他是答应姚崇为相有十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外戚不能授予三品以上高官。
李隆基想了想说道:“让他先回京都在家修养一年时间,然后改任任河道御史,巡视一下黄河吧,然后上一道治理黄河的奏疏。”
“至于陆象先,让他进京来,依旧任运河道御史。”
高力士听明白这话了,自古就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陆象先想回朝?
简单,海晏河清。
李隆基已经把陆象先外放做官一年有余,陆象先是私底下的会面上说错话了,当时李隆基正为京都寒冬百姓取暖发愁,陆象先确盯上冶炼钢铁的焦炭,还有提出皇帝不应与民争利,废掉京都卫公署。
卫公署是李隆基为了解决关中盐碱地的情况,设立专门收集各种粪便和厨余垃圾的官营机构,无心插柳的竟然解决京都百姓急需取暖木材的需求。
作为穿越而来的李隆基在长安大力推广火炕、火墙以及灶房与住宿分隔的方法,及解决民间取暖的需求,也避免烟火中毒的情况。
不然每年冬季长安总会有大量冻死和烟煤中毒的死亡的人员。
也让陆象先回京看看!
大皇帝,到底有没有如临九霄,到底有没有大踏步,到底有没有飘飘欲仙!
李隆基自己的自律,始终放在心上。
让皇帝盲目自大,将皇权的公权力,误解为朕与凡殊,然后变成武则天后期模样,最终会犯错误。
破坏朝政,无论皇帝下什么命令,都倍之,也是需要李隆基警惕的。
扛着皇命反皇帝这种事,李隆基一定会予以重拳!
让他们知道大皇帝的命令,需要严格执行,绝对不能倍之。
“他们治理河北道运河怎么样,真的数十年不决堤吗?”李隆基有些好奇的问道,到底是真的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王守一是自己的岳父,但是也不能欺君,臣子十分惜命,不会拿这种事开玩笑。
高力士拿了张纸,简单勾勒了几笔说道:“陛下请看,这是河北道运河,乃是运河上最凶险的地方。”
“王守一大将作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什么都没做,他们修了一个石闸,和一条引渠。”
王大作在运河南北相交的洛阳和汴州这段巩固缩窄河道,并开完一条石头修建的水渠,在汴州建设一个石闸,
这样运河泗州、宿州、宋州、汴州的水位就高黄河,就会沿黄河之水相互碰撞,在此修建水渠,就能让通济渠水抵达板绪,这样就能让清水与黄河水直接流入北上的永济渠,而且与涿州、临清,魏州,形成两大并行运河,既能灌溉河北道数万顷良田,从东都洛阳起乘船前往涿州不出五天就能抵达。
“每年等到秋冬枯水季,落闸,修缮、清淤河北道运河,开闸,则清理引渠淤泥和修缮。”
“这就是王守一的堵不如疏的治水法门了。”
李隆基看了半天,自己岳丈治水的奇思妙想倒是极多,把他放到河道管理的岗位上,并不算屈才。
他点头说道:“派个国子监学子游学一部分乘船北上,一部分乘船南下,看看到底弄得好不好,如果真如奏疏所说,就收录治河平海图录之中,为后人做个参考吧。”
“陛下,该前往殿试了,士子们都快到齐了。”高力士俯首说道。
科举,为国选仕,国之大事。
李隆基今年的科举不同,首次采用五行士、兵、农、工、商,对应武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对原来的六学二馆,进行改革,弘文馆、崇文馆仍是大唐的最高学府,是皇子学习的地方。
将原来国子监下属,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学。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学。规定增加为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入学。
也就是国子学和是地方官员晋升路上必学一个过程,相当于后世的党校。
律学、书学和算学成为科举的常科,增加兵、农、工、商除了参加律学、书学和算学三科学习之外,还要学习各自的专业知识并且还有三年入职实践报告才能结业。
李隆基在今年颁布科举改革之后,并颁布了州县设立医学、算学、书法、工农四类县学。
并且在武备屯营、武备府和军镇都设立学校,所学书籍和注释书籍都由皇家四宝楼提供。
凡在武备屯营、武备府和军镇都学校授课三年以上童生,给与文林郎的称号,可以无需县府举荐参加岁试,每年赐米粮五石,棉布三匹。凡在州县设立医学、算学、书法、工农四类授课童生给与登仕郎的称号,每年赐米粮九石,棉布五匹,可以无需州府举荐参加岁考省试。
他带上了十二冕旒朝冠,披上了冕服,向着打开的兴庆宫门之外而去。
辂车已经等在了门前,李济作为礼部尚书自然要等在门外,而魏知古作为主考官,带着一应的考官们亦在等候。
李隆基上了辂车,让李济和魏知古也上了车驾。
高力士将一卷圣旨递给了李济,这是这次的殿试策问。
奉天殿前,两排大汉将军持黄麾日月旗,在初夏的暖风之下,猎猎作响。
大明宫建福门外,无数的大唐的贡士们等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