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潞州十策(七)(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武则天称帝后这二十年,科举录取人数增加不少,也允许女子读书,参加科举。虽有改观,但也不大。科举中举只要不是28家门阀士族家人,就会被招为赘婿,,不同意者,往往发配到地方,终身可能就此了。大周武帝现在年迈,男宠张氏兄弟叉手朝堂,那是一个乱字能说清单的。

始终被28家门阀士族占据朝堂官员大多名额。多少人终身为仕途奔波,郁郁不得志。

李隆基看见老者是拿木简翻看,问道:“屯里纸张有吗?”

老者看着李隆基说道:“殿下,一张普通的麻纸大约需要20文钱左右,而宣纸的价格因为质量不同,一般在50文钱到100文钱之间,某用一张麻纸就把两斗粮用没了,村里有木匠做了些木简,某用麻绳绑起来,也能用”。唐朝大纸一尺三分,长一尺八分。

李隆基看着老者:“那也到辛苦你了”

心里却明白,纸张制作技术虽有很大的提高,氏族门阀却控制了大部分造纸场和纸张销售渠道。官家店铺虽有销售,但相对来说数量太少,价格居高。

“屯营里的学堂要尽快,你们先就地取材制作书写用具,书籍和纸张,孤尽快想办法。”

“殿下,”老者激动问道:“真的要在屯营开官学吗?”

李隆基一字一句道:“必须开,教导百姓,孤义不容辞”

老者大呼:“此事开天辟地,殿下必是千古一来,圣主明君。”

两眼泪水汪汪,对着乡民大吼道:“以后大家的孩子都能读书了,读书、读书意味什么。意味着各家孩子都能士子登科,跃入龙门。”

人群骚乱有人说;“那就是说。某家朗也能参加科举,登龙门了”

李隆基明了,但这时不能说为人民服务,这个时代有他特定性。

李隆基又问了:“武参事以前是何兵,今年屯营屯兵有多少”

武参事行礼:“某王宣辉,20岁曾是安北都护府兵,帐下有34颗人头,后突厥复国,某就回来了。”

李隆基看着王宣辉,久久才开口:“某有功于国,大周辜负你,孤不能,”

李隆基对屯长说:“对有功之臣,屯营要记录其事迹,在其门匾写上卫国之士。让乡民不能忘记,安居乐业的生活是这些有功士兵用生命和血肉拼出来的,正是有这些士兵才能享受现在太平生活。今天某们一起为保家卫国英雄鼓掌。”

王宣辉拍胸大喝:“保家卫国,九死不悔”

“好,铁骨铮铮汉子”李隆基行礼小声道:“大周忘你,孤会记住你”

王宣辉行稽首礼,眼泪汪汪。

看着殿下没有架子,随和亲近,屯里人放松许多。

李隆基询问新屯田的意见,并对给一一解释。

一、为什么打乱建立新屯田。

是让地少人多屯营迁移地多人少的屯营,要保证每屯有郎中,稳婆,铁匠,木匠,兽医等手艺人保障生活。每五年根据屯营人口增减决定新建多少屯田,如何迁移。

二、为什么要建立屯兵。

屯里有了屯兵,可以捕猎野兽,抵放小股土匪保障屯营安全。对于想兼并土地,强占土地的恶霸百姓也有力量反击。对于恶吏想要多收取赋税也能抵抗。屯兵有准备自己趁手武器就可。不用像以前府兵一样那么多。

三、开荒令

在保证现有屯田土地耕种的情况下,开荒平整土地种上农作物开始以后,连续两年,相当于三年不赋税。开荒是考核一个屯营屯长成绩之一。

四、为什么没有私田

没有私田,任何人不能把田地归到私人名下。任何人不能以私人名义买卖田地。如果有人要私占,那就是侵占国家土地,你们有权拿起武器保护国家土地,官府不追究,给予嘉奖。

五、每亩征税二成,永不加赋税。

虽然粮税高了点,但是免除了徭役和租庸调。

古时要维持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必须制定税赋和徭役制度,才能满足国家的财政开支和劳动力需求,这就是租庸调制度。所谓“调”,是指织物,包括丝、绢、绵、麻、布等;应亲自服的役,称为丁役。

租庸调之庸,是指纳资代役,即以出钱的方式来代替亲自服役,每一役日的价格按三尺绢计算,服役二十日就是六丈绢的价值。

六、为什么必须八成种主粮,

人不可无粮,主粮能保证能吃饱饭,今年带来小麦,水稻,大家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今年可以种小麦、水稻、大豆每亩产量两-三石,比种粟米产量高的多,另今年官府大量收购棉花,可以多种植棉花。

七、只要保证农田产量、农闲时可从百业。

允许农户亦工亦农亦商,在保证田地产量的情况下,从事多种行业养马,牛,羊,猪,鸡等,蛋、肉等到集市上售卖,从事手工艺,合作生产陶器,纺织,草席编制等手工制品,鼓励大家互帮互助,规矩就是保证粮食产量,府兵每年两月操练不耽误,可从百业。

但是不能弃农去城里打工,或者去做生意。

繁华世界迷人眼,商人眼里只有利益,

唐朝时期,整个北方有着温润的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多雨,林木茂盛,牧草丰富,农作物生长旺盛。水稻的种植区域可以由北一直扩展到黄河流域,粮食收成非常好。由于小麦种植区域广,所以唐朝百姓多为面食,后经过朝延的支持,南方的水稻也迅速发展,稻米也成为了唐朝百姓饭桌上的主食。

值得说的是历史的上,小麦、水稻、棉花的普遍种植确实是唐玄宗李隆基功劳,不然哪来的盛唐“开元盛世”。

李隆基这就潞州经济的第七策:“扶农,屯兵,振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