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海运航线(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那商贾肯缴税?十税一啊。”李隆基摇头,这么高的关税,不是逼着他们走小路避开关卡吗?

这能收的上来?

但是现实往往是不需要逻辑的。

办法总是比问题多的。

郭元振感慨万千的说道:“臣起初也是如此以为,然后就到了信安府呆了半个月,商贾基本都走的官道。”

“陛下,未闻王化之地,不曾教谕蛮荒之在,山贼横行,走官府大道,山匪极少,他们宁愿交两成的税,也不愿意货物全丢。”

“信安王他…还借着练兵,专门吓唬那些商队,碰到信安王,也是他们倒霉。”

“而且都是老熟人了,他们一看,诶,这不是信安王吗?也就乖乖把税交了,知道斗不过信安王。”

信安王在长安的时候,就时常和那些世家弟子一起蹴鞠,跑到河套去狩猎,真的是熟面孔,世家商帮们也就懒得挣扎,直接把税交了。

非要试一试,信安王可是真的会发飙的!

李隆基点了点头,这李祎除了是个悍将以外,显然是个合适的税务官,精通武装收税的精髓,而且对于尺寸拿捏的极好,并未曾作出纵兵劫掠之事。

这纵兵劫掠,最大的问题就是军纪崩坏,而且李祎在三府府的第一条规则,就是不杀人。

可持续性竭泽而渔。

无论是土匪还是马匪,亦或者是突厥、契丹、大唐势要豪右之家,都得交钱。

现在李祎是合法逼税了,那玩的花样就更多了。

郭元振十分郑重的说道:“陛下,这条丝路何其繁茂,就臣和那些行商们交谈,许多世家在关外,自西域至天方,至少有百余家铺子,这些铺子就是负责集散来往货物。”

“鸿雁居的几家东家虽然被拿了,但是他们还有一些偏房旁支就在西域各城邦,有的逃去了大食,这条商路,他们又开始走了。”

“不可不防。”

李隆基对此早有预料,他拿出了鸿雁居的账本,做的临终关怀说道:“郭少保看看这个。”

郭元振拿过来一看,瞬间就变的愤怒了起来。

“窃国为私的蛀虫!”郭元振翻了几页,但这只是口供,不能坐罪,仍需查补。

几乎有驿站的地方,居然都被腐蚀的一干二净,大唐的朝廷命官居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商帮窃国为私,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自己的腰包鼓鼓囊囊!

李隆基拿过来了那份口供,摇头说道:“吃的满嘴肥油!”

“所以本来该年末进行的大计,推到了明年开春,朕等大军回京,再动手。”

大军不回京师,李隆基不举行大计,一来是防止天下有变,二来也是进攻和防御的间隔。

办一定要办!

怎么办,如何办,还是要讲一点方式、方法。

大军征战一年之久,总不能回来就再战,不是人人都是郭子仪,不是人人都可以疲兵再战。

李隆基继续说道:“大军已经征伐了河套地区,有人付出了族诛的代价,若是他们仍然不吸取教训,继续贪赃枉法,就是不知天命了。”

郭元振松了口气,陛下要是此时办,这件事不见的能办的圆满,但是稍微延后一些,这件事就可以办的圆满了。

李隆基笑着说道:“朕会下旨追缴私印飞钱、私开钱坊、走私贩私的税赋之事,若是他们冥顽不明,下地狱就是他们的下场。”

一如当初,李隆基清理潞州私窑的时候一样,先追缴下钩,若是不肯追缴,那就不能怪大皇帝不客气了。

他又拿出了一份奏疏,乃是南洋将军、兴南侯高廉的奏疏,名为《江南水师再建参议疏》。

李隆基笑着说道:“江南几家家主能跑,他们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之前江南侯高廉,在漳州月港私建港口一事吗?”

“其实高廉的奏疏来的晚了一些,高廉以为,应该建设一条交趾、广州、福州、苏州、扬州、登州、幽州的海运线路,以备运河漕运不便时,想要再造四百艘大船海运。”

“但是这海运,总得有船护着,所以就起意再营建水师,四百料战座船、四百料巡座船、九江式哨船、划船等战船二十艘,以护卫泛海运福建等地运粮诸事。”

“他还请求营建市舶司,与朕的想法是不谋而合,将贡舶和商舶都纳入大唐管辖。”

“算算时间,也该起运了。”

海运能省不少的运费,江南到幽州的运费是多少一石粮大约要五斗米去运,这消耗太大了,海运只有不到一斗。

但是海运危险,虽然是近海,但是海盗猖獗。

郭元振也不再下棋,看完了整个奏疏之后,眉头紧蹙的说道:“这不行啊,福州已经蠲免二税,这今年还要蠲免不成?那魏尚书岂不是要气死了?”

李隆基摇头说道:“郭少保,兴南侯已经七十有二了,他做事很周全,郭少保想到的,他也想到了,福州缺粮,缺钱,不确人。从交趾和广州收购粮食,海运到大小流求和登州,幽州,采买物资再返回福州。”

“这市舶司和营建船队费用,兴南侯希望可以能按福州粮价折银,大约二十万银币。若是魏尚书小气,月港市舶司,朕就不带着他发财了。”

“这钱朕出了!”

有钱,说话就是气实!

交趾米价几何?

不到两钱一石,一枚银币能买五石米,二十万银币大约能卖两百万石米,这还只是把一枚银币当成二两银算。

事实上,在河套一枚银币可以当三枚,在福州则是没有价钱…因为福建至今还未有银币流通过去。

这两百万石米运到京师,最少能卖百万两银子,这是个大赚特赚的买卖。

魏知古不做,李隆基自己做。

郭元振不是很明白物价,但是他对陛下很了解,陛下从来不做赔本的生意。

作为大唐财经事务第一人,这海贸的口子既然开了,自然没有停下来的道理。

郭元振摇头说道:“魏尚书可不糊涂,算账这事,魏尚书还是很厉害,估计太仓和户部,又要吵一架了。”

李隆基想起那场面,就差拿着算盘砸对面脸上了,他笑意盎然的说道:“吵吵闹闹的好。”

“对了,郭少保,那王禅,给郭少保出难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