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19(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编辑器》最新章节。

时光流转,日历悄然翻过一页,进入了躁动与变革的六十年代。

如今的苏氏集团在印度的庞大产业,如同一颗精心培育的参天大树,早已是根深叶茂,渗透到汽车制造、精密仪器、基础建设乃至民生消费的各个领域。

然而,这片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热土,此刻却暗流汹涌。

在印度新德里,一种基于狭隘民族主义和“经济独立”口号下的危险思潮正在政界蔓延。

一些新上台的激进派官员,戴着“摆脱外国资本控制”的正义面具,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苏氏集团这块最大的肥肉。

“先生们,”一次秘密的高层会议上,某位实权部长指着墙上苏氏印度产业的分布图,语气狂热而自信,“苏氏集团就像新时代的东印度公司,吮吸着印度的血液!是时候将这些‘关键产业’收回国有了!这是我们迈向伟大国家的必要一步!”

“没错!我们要把这个贪婪的资本家赶走。”

“湿婆神永恒!印度永远是属于我们印度人的!”

接着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套组合拳:先以“税务稽查”、“环保违规”、“劳工权益”等名义,对苏氏在印度的主要工厂进行无休止的骚扰与调查,试图找出破绽,制造舆论压力。

同时,在幕后,他们开始起草一份名为《外资关键产业国有化法案》的文件,其矛头直指苏氏集团,意图通过“合法”手段,以极低的、近乎掠夺的补偿金,将这些产业吞并。

消息通过隐秘渠道,第一时间摆在了苏宁位于瑞士日内瓦庄园的案头。

书房内灯火通明,他却异常平静,嘴角甚至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果然还是按捺不住了。”他轻哼一声,眼中没有丝毫意外,只有一种“终于来了”的了然和对对手愚蠢的嘲讽。

驱赶如同一位运筹帷幄的元帅,下达了代号为“恒河涅盘”的行动指令。

“启动‘焦土计划’。另外,让我们的‘客人’们,也活动一下筋骨。”

命令下达,苏氏集团在印度的庞大机器瞬间以最高效率反向运转。

首先就是核心技术与数据的瞬间清零。

就在印度官员带着“搜查令”闯入班加罗尔精密仪器研发中心的同一时间,中心内所有连接内部服务器的计算机,其硬盘底层数据在AI远程指令下被瞬间物理级覆写,所有核心设计图纸、工艺参数、实验数据化为乌有。

留给印度官员的,只有空荡荡的机箱和无法解读的乱码。

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

位于浦那的大型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内,那些最先进、最核心的发动机精加工生产线、数控机床核心模块,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只剩下无法移动的厂房外壳和基础框架。

仿佛有一双无形巨手,将工业明珠从中硬生生抠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组装线却被“慷慨”地留了下来。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狙击手闻风而动。

印度卢比遭遇有史以来最猛烈的做空浪潮,外汇储备如同阳光下的冰雪急剧消融。

同时,与苏氏交好的国际资本开始集体、无声地从印度市场撤离,引发连锁恐慌。

更让新德里方面措手不及的是,几个在野党势力、边境地区的分离主义武装,仿佛一夜之间获得了大量匿名资金和精良装备,开始在各地制造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和武装摩擦,让当局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直到此时,印度当局懵逼了。

他们预想过苏氏集团的法律诉讼、外交抗议甚至经济补偿谈判,却万万没想到对方的反击是如此迅猛、彻底且……不合常理!

他们名义上“接收”了苏氏的部分产业,但得到的只是一具具被抽走了灵魂和心脏的空壳。

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关键设备,留下的生产线只是一堆废铁,根本无法运转。

更可怕的是,由于苏氏的撤离和国际资本的恐慌,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瞬间断裂,数以十万计的工人失业,原本蓬勃的工业区几乎一夜之间陷入萧条。

卢比的暴跌和国际环境的孤立,更是雪上加霜。

他们不仅没能吃到肥肉,反而亲手砸烂了自己家里最值钱的聚宝盆,还引来了群狼环伺。

……

站在自己的工业空间内,俯瞰着外界传来的印度产业凋敝、社会动荡的影像,苏宁的眼神如同万古寒冰。

“贪婪,需要与实力匹配。”他平静地陈述,仿佛在说一个宇宙真理,“妄图以强盗逻辑吞噬巨龙的产业,就要有被龙息焚为焦土的觉悟。”

不过,他暂时并未赶尽杀绝。

在印度当局近乎崩溃,通过各种渠道发出求和信号后,苏宁才施舍般地给出了他的“最终方案”:

1.苏氏集团在印度的所有“遗留资产”(实为废弃的空壳)以象征性价格,“出售”给印度政府,彻底剥离。

2.印度政府需为此次“不友好的商业环境”支付一笔天价“违约赔偿金”。

3.未来,印度若想获得苏氏集团(包括其马甲公司)的任何产品、技术或投资,必须支付远超国际市场的“溢价”,并接受最严苛的审查和监督。

这不是谈判,这是审判,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单方面裁决。

经此一役,苏氏集团虽然表面上退出了印度市场,但其展现出的那种深不可测的实力和雷霆万钧的报复手段,彻底震慑了所有心怀不轨的势力和国家。

全球商界和政界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苏氏集团不是一个可以凭借国家强权就能欺凌的商业实体,它的底蕴和反击手段,远超想象。

而苏宁的工业神国,则在这场完美的“防御-反击-震慑”战中,消化了从印度回收的核心资源,变得更加凝实、强大。

他用印度的惨痛教训,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的规则……

与苏氏为敌者,终将一无所有。

……

印度当局为他们鲁莽的“国有化”行动付出了惨痛代价。

然而,苏宁的惩罚并未随着苏氏集团的明面撤离而结束。

相反,一场更为精妙、也更令印度方面感到屈辱的长期经济绞杀,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公开层面,苏氏集团发表了一份措辞“遗憾”但姿态“优雅”的声明,宣布因“不可控的商业环境因素”,逐步退出印度市场。

他们“配合”地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资产剥离,甚至象征性地“出售”了那些已被掏空核心的工厂外壳。

然而,在阳光照不到的阴影下,一张更加隐秘而高效的网络开始运转。

原先苏氏集团在印度的正式代理商和分销商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小型贸易公司、地方商行,甚至与边境部落关系密切的灰色渠道商。

它们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印度广袤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通过漫长而防卫松懈的陆地边境(如与尼泊尔、孟加拉国接壤的山区和丛林),以及管理腐败、漏洞百出的漫长海岸线,贴着各种伪装标签的“走私品”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印度。

这些货物绕过了所有正规海关通道,自然也逃避了高额的关税和监管。

这些通过灰色渠道进入印度的商品,正是印度市场曾经依赖、如今却无法自行生产的“苏氏造”。

同样一款精密轴承,或者一款特效药的化学原料,其价格甚至比印度本土企业的成本价还要低30%-50%。

这对于收入不高的印度民众和追求利润的本地商人而言,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印度当局原本指望在“赶走”苏氏后,能扶持起自己的民族工业。

然而,这些价格低到离谱的“水货”如同洪水般冲垮了本土企业任何可能的生存空间。

任何试图进入这些领域的印度公司,都会绝望地发现,他们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在神秘流入的“苏氏货”面前,毫无竞争力。

当然,苏宁并非供应所有产品。

他精准地选择那些印度无法自给、又关乎民生或基础工业的关键商品进行倾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