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魔改大明(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编辑器》最新章节。

龙江钢铁厂的三号高炉正在出铁,炽热的铁水如同金色的瀑布,奔流而出,映红了半边天。

在隶属于“大明重工总局”的机械制造局内,皇帝与大臣们看到了更加精细的景象。

一台台利用水利、蒸汽或内燃机驱动的“机床”……

包括简易的车床、铣床、钻床,正在工匠的操作下,精准地加工着金属零件。

这些零件,小至枪械的撞针,大至内燃机的曲轴,其精度和效率,远非手工捶打所能比拟。

天工院的一位年轻官员,指着一台正在试验的、发出“嗡嗡”声的机器介绍道:“陛下,此乃依据您提点的‘电磁感应’原理,试制的发电机原型!虽尚不完善,但已能稳定产生电流!旁边那亮着的灯丝,便是用电来点亮的‘电灯’!”

尽管那灯丝的光芒还显得有些昏暗和不稳定,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一个全新的“电气时代”,已经在地平线上露出了曙光!

苏宁对随行的官员和工匠们说道:“诸位看到了吗?钢铁是骨骼,铁路与公路是血脉,而这些机械、这电力,便是让大明这具躯体活动起来、强健起来的肌肉与神经!我们不再需要像前人那样,在黑暗中摸索数百年。朕指出了方向,而你们,用你们的智慧与汗水,将方向变成了现实!跳过那冗长的摸索期,直接攀登工业之巅峰,此乃我大明之幸,华夏之幸!”

他环视这片生机勃勃的工业区,声音铿锵有力:“继续下去!扩大钢铁产量,改进机床精度,完善发电技术!让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大明的每一个行省,让电灯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城镇的夜晚!我们要建的,是一个前无古人,也必将后无来者的——工业大明!”

皇帝的话语,如同战鼓,擂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群臣与工匠们激动不已,他们知道,自己正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创造者。

长江大桥的通车,如同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正式宣告了大明工业力量的成熟。

接下来,便是这股力量全面爆发,彻底改变这个古老帝国面貌的时刻。

铁路在延伸,公路在编织,工厂在轰鸣,实验室里闪烁着未来的光芒……

一个由钢铁、机械与电力驱动的全新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

……

天工九年,春。

随着各项工程的持续推进与新技术的普及,大明治下的百姓生活,正经历着千年未有的深刻变迁,这变化细致入微,却又无处不在。

在早已贯通的应天至松江铁路的列车上,车厢里坐满了形形色色的旅客。

一位来自苏州的丝绸商人对同伴感慨:“王兄,你可还记得?往年咱们押货去松江,走运河,遇上逆风或浅滩,少则五六日,多则十来天,提心吊胆。如今呢?清晨在苏州上车,晌午便能在松江码头上验货装船!这半日工夫,省下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大把的银钱和心力啊!”

他的同伴,一位精干的徽州茶商点头附和:“何止啊!听说北边的铁路都快通到北平了。以往去北地贩货,车马劳顿数月,如今听说日后只需三四日!这生意做得,胆气都壮了几分!”

不仅长途旅行被铁路改变,在城市内部,新铺设的宽阔混凝土“公路”上,也开始出现新的景象。

除了传统的轿子、马车,一种被称为“自行脚踏车”的两轮机械开始出现在街头,虽仍是富家子弟的稀罕物,但其无需畜力、操控自如的特点,已引得无数人侧目。

更有一些大胆的车行,开始尝试用小型内燃机改装马车,那“突突”的声响和更快的速度,预示着更剧烈的交通变革即将到来。

夜幕降临,应天城的繁华街区,一种新式的“煤气灯”(利用煤炭干馏产生的煤气)开始取代传统的灯笼和油灯,将街道照得亮如白昼,夜市因此更加热闹,营业时间也得以延长。

而在皇宫大内及少数权贵府邸,试验性的“电灯”已经点亮,那稳定而明亮的光晕,被视为无上的荣耀与地位的象征。

商铺里,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远非昔比。

来自龙江玻璃厂的透明玻璃器皿,价格已不再高昂得令人咋舌,开始进入中产之家;皇家商行下属工坊生产的“明皂”、花露水、规格统一的成衣、钟表,乃至一些小巧的金属工具,琳琅满目。

这些商品大多带着标准化生产的印记,质量稳定,价格也因规模化生产而逐渐亲民。

在各地的官营或民营工坊里,生产的节奏正在改变。

水力驱动的纺纱机、织布机轰鸣作响,一个工人看管的机器,其产出远超过去数十名手工织工。

新建的造船厂里,龙门吊、蒸汽锤等机械的应用,使得船只的建造速度大大加快。

更显着的变化出现在矿山和大型工地。

小型蒸汽机或早期内燃机驱动的抽水泵、卷扬机、起重机,极大地减轻了人力的负担,也完成了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工程。

尽管这些机械的普及率还不高,但它们所代表的高效与力量,已经深入人心。

许多传统的学徒,除了学习手艺,也开始被要求认识简单的机械原理和图纸。

变化并非只存在于城市。

在铁路和公路沿线的乡村,农民们发现,往来贩运粮食、蔬菜的商人更多了,价格也比以往更公道,因为运输成本降低了。

一些靠近工坊区的农户,开始尝试种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或是为工坊提供原料,或是进入工坊做工,获取一份稳定的工钱,对土地的依赖有所减轻。

朝廷推广的“农会”,也开始引入一些简单的新式农具,如钢铁铸造的犁铧、改良的水车等。

虽然“农用内燃机”还只是天工院图纸上的构想,但变革的种子已然播下。

最大的变化,或许在于人们的思想。

皇帝苏宁对“格物致知”的推崇,对“天工院”的重视,使得工匠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优秀的匠人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奖赏,甚至可能被授予官职。

民间对于学习“新学”,包括算术、几何、初步的物理化学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

一些旧式私塾也开始兼教这些实用学科,以求不被时代淘汰。

茶馆酒肆里,人们谈论的不再仅仅是田赋收成、乡里轶事,也会说起那飞驰的火车、横跨长江的大桥、以及那据说能“千里传音”正在研制中的“电报机”。

一种对技术进步的自豪感与对未来的期待,开始在民间弥漫。

当然,变革也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了阵痛。

传统的手工业者受到机器生产的冲击,部分人陷入困境;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一些管理难题;新旧观念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但无论如何,时代的车轮正滚滚向前,大明的实力也是越来越强大。

从出行方式到照明条件,从商品种类到劳作模式,从乡村经济到社会观念,大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这股由皇帝亲手推动的工业浪潮冲刷下,发生着日新月异、不可逆转的深刻变迁。

一个更加活跃、更加富庶、也更加复杂的新时代,已然降临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