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拿捏(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编辑器》最新章节。
朱橚眼中闪过精光,这权力不可谓不大。
能够越过层层官僚体系,直接向皇帝呈报,这等于在地方大员头上悬起了一柄利剑。
然而,苏宁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极其严肃:“但是,五叔切记,你只有监督、弹劾之权,绝不可干涉布政使的民政、都指挥使的军务!地方政务,自有其运转规程,总督可察其弊,不可代其行。此乃红线,绝不可越雷池半步!简而言之,您是有权,但此权有限,是悬于地方官头顶的‘紧箍咒’,而非取而代之的‘新衙门’,另外北平的锦衣卫也会配合你的任职。”
朱橚是何等聪慧之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精妙平衡。
皇帝这是既要利用宗室亲王的天潢贵胄身份和与国同休的利益关联来震慑、监督地方,又要避免出现藩王坐大、干预地方行政乃至形成割据的旧弊。
有权,使之能发挥作用;限权,使之不能构成威胁。
“陛下……此策实在是……”朱橚深吸一口气,由衷叹服,“高明!既可令宗室子弟为国效力,人尽其才,又可免于前朝藩镇之祸。臣,明白了。”
“五叔明白就好。”苏宁脸上露出了笑容,“朕知五叔素来醉心学问,于医药草木之道颇有建树。北平乃至整个北方,地域辽阔,物产丰饶,五叔在督建新都之余,亦可继续你的研究。朕已下令,北平新设的‘博物苑’与‘格物院’,皆由五叔兼管。望五叔能为大明,再添一部堪比《救荒本草》的传世之作。”
这不仅给予了权力,还支持其个人志趣,可谓恩威并施,关怀备至。
朱橚心中暖流涌动,离席躬身,郑重行礼:“陛下信重,思虑周详至此,臣……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平之事,陛下放心,臣定当恪守本分,既为陛下看好北疆门户,督建好万年之基业,亦不负陛下支持学问之隆恩!”
这一夜,暖阁内的灯火直到东方既白方才熄灭。
数日后,周王朱橚仪仗煊赫,离京北上。
他的赴任,不仅标志着新都建设的加速,更开启了大明宗室参与国事管理的新模式。
一位位原本困于封地的王爷,看到了为国效力的新途径,而地方大员们,也感受到了一股来自皇室直接监督的无形压力。
大明的政治格局,因苏宁这一着“藩王总督”的妙棋,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
周王朱橚的车驾浩浩荡荡离开南京城那日,朝阳初升,为这支肩负着新使命的王驾仪仗镀上了一层金边。
城墙之上,数道目光复杂地追随着远去的队伍,他们的主人,正是那些已被削去兵权、奉诏在京居住的藩王们。
楚王朱桢、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和宁王朱权等人,此刻皆聚在城楼一角,远远眺望。
他们虽仍穿着亲王常服,但离开了封地和军队,总觉少了些许往日的威势。
“五哥……这就去北平做总督了?”代王朱桂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羡慕,以及一丝难以置信,“陛下,竟是认真的?”
齐王朱榑轻哼一声,目光依旧追随着远去的烟尘:“圣旨明发,仪仗俱全,还能有假?总督……监督地方,弹劾官员,直达天听。这权柄,虽说不及以往在封地说了算,可也比咱们如今这般困居京城,当个富贵闲人要强上百倍!”
他这话说到了几人心坎里。
自削藩以来,他们虽保住了爵位俸禄,生活无忧,但昔日一呼百应、节制一方的权势烟消云散,心中难免郁郁。
对于这位天工皇帝,他们私下里也并非没有怨言。
楚王朱桢年纪稍长,性情也更为沉稳,他捋着短须,缓缓道:“昔日陛下削我等兵权时,曾言并非要让宗室子弟成笼中鸟、池中鱼,而是另有大用。当时我将信将疑,如今看来……陛下是在兑现承诺了。”
“六哥说的是。”另一个王爷接口,语气热切了几分,“五哥素有贤名,陛下用他,是情理之中。既然开了这个头,想必接下来……也该轮到我们了吧?总不能所有亲王都挤在南京城里。”
此言一出,几位藩王眼中都亮起了希冀的光芒。
他们开始低声议论起来。
“若是能放我出去,哪怕去个偏远些的行省,做个总督,也比在京城无所事事强!”
“是啊!有权监督地方大员,发现问题可直接上奏,这分量可不轻!总算能做些实事。”
“陛下此举,高明啊!既用了我们这些‘自家人’去看着地方官,免得他们欺上瞒下,又不让我们直接管事,避免了尾大不掉。咱们有了用武之地,朝廷得了监督之便,两全其美。”
原先对削藩的抵触和不满,在这切实可见的希望面前,逐渐冰消瓦解。
毕竟,能有机会离开京城,在地方上拥有一定的权势和话语权,施展些许抱负,远比当一个被圈养的空头王爷要强得多。
皇帝给了他们一条体面且有价值的新出路。
齐王朱榑忽然压低声音道:“看来,咱们往后在京城,也得好好‘表现’一番了。让陛下看到咱们的忠心与能力,这外放总督的机会,才能早日落到头上。”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心中已经开始盘算起来。
……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
苏宁正听着东厂厂督王瑾的禀报。
“皇爷,周王殿下离京后,楚王、齐王、代王等几位王爷在城楼上观望许久,言语间对总督一职颇为向往。据下面人观察,几位王爷近日府上门庭若市,但议论朝政、非议削藩的言论倒是少了许多。”
苏宁闻言,嘴角泛起一丝一切尽在掌握的笑意。
他放下手中的朱笔,淡然道:“意料之中。予其希望,总好过让其绝望。宗室子弟,若能善用,便是稳固江山的臂助;若一味压制,反倒容易生出事端。周王此去,便是一个榜样。让他们看到,只要安分守己,忠于王事,朕不会亏待任何一位朱家子孙。”
“皇爷圣明。”王瑾躬身道,“如此一来,既安抚了宗室,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嗯。”苏宁望向窗外,目光深邃,“这盘棋,才刚刚开始。告诉都察院和吏部,对周王从北平发来的奏报,要格外重视,不得延误。朕要让所有人都看到,这‘总督’之位,绝非虚设。”
“是!奴婢遵旨。”
南京城内,因周王朱橚的北上赴任,一股新的活力在宗室之中悄然涌动。
削藩带来的紧张气氛逐渐缓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新角色的期待与憧憬。
苏宁用他高超的政治手腕,成功地将一个潜在的反对集团,转化为了巩固统治的支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