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汇通天下(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编辑器》最新章节。

洪武十八年的春风拂过孝陵,新绿的松柏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七岁的苏宁站在孝陵书堂的最高处,一身淡青色长袍随风轻扬。

他俯瞰着山下熙熙攘攘的南京城,目光却是深邃得不似孩童。

三年来,他一手创立的明熥商行已如参天大树,将根系深深扎入大明的经济命脉。

从盐铁茶马到丝绸瓷器,几乎各行各业都有明熥商行的影子。

“皇孙,这是户部刚公布的税粮账目。”马和快步走来,神色凝重地呈上一份密报,“郭桓侍郎主持的浙江清丈,据说查出了大问题,不少地方官虚报田亩,中饱私囊。”

苏宁接过密报,目光快速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

随即随手将密报置于案上,唇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树大招风,户部这潭浑水,我们不必蹚。”

“可是皇孙,听说此案牵连甚广,若是能借此机会……”

“正因如此,才更要避嫌。”苏宁打断马和的话,目光望向远方,“我们的战场,在另一处。”

“……”

接着苏宁转身从书案的暗格中取出一叠设计图,轻轻摊开。

纸上绘制着精美的票券图样,线条精细,布局严谨。

马和仔细端详图样,只见票券上印着孝陵全景,还有精细复杂的纹路环绕四周,中央处填写着数额面值不相同的数字。

“皇孙,这‘支票’的样式倒是精美绝伦,只是因为明宝钞前车之鉴,恐怕难取信于人啊。”

“所以需要双管齐下。”苏宁成竹在胸,手指轻点图样,“其一,明熥商行率先使用,所有货款、薪俸皆以支票支付;其二,在各地分号设立兑付点,见票即兑真金白银。信用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的,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实力,终能让人信服。”

马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皇孙深谋远虑。不知这钱庄,该叫什么名号?”

“大明钱庄。”苏宁语气坚定,“简单明了,气势恢宏。”

“大明钱庄?”已经成年的马和若有所思的喃喃自语,再次确信了眼前这位幼小王者的真实抱负。

……

是夜,孝陵深处一间隐蔽的密室中,苏宁启动了储物空间里的印钞设备。

要知道自己在《天道》副本世界可是做到了顶级富豪,想要获得顶尖的印钞技术轻而易举。

这间密室看似普通,实则墙壁之后别有洞天,是苏宁利用现代知识改造的秘密工坊。

大量的AI机器人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很快第一批试印的支票便新鲜出炉。

机器运转的嗡鸣声在密室中回荡,与现代世界的工厂别无二致。

“主人,采用高分子防伪纸,水印、金属线、荧光防伪一应俱全。”AI机器人用机械音冷静地汇报,“根据计算,这个时代的技术永远无法达到同等水平,确认无法仿制。”

苏宁拿起一张十两面值的支票,对着灯光细看。

只见支票的图案中都暗藏“大明”二字水印,边缘金属线在光下流光溢彩,票面质感细腻,图案精美,比之后世纸币也不遑多让。

尤其是正面朱元璋的画像,栩栩如生,威严毕露,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

三月初一,大明钱庄在南京隆重开业。

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南京城内有头有脸的商贾几乎全都到场观礼。

然而与明熥商行开业时的盛况不同,前来观望的商贾虽多,真正开户的却寥寥无几。

“这支票再精美,能比真金白银实在?”一个山西商人掂量着支票样本,摇头离去,“宝钞的前车之鉴犹在,谁还敢信这些纸片子?”

然而苏宁早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并没有任何的错愕和慌乱。

转机出现在九月十七。

这天,苏宁以大明三皇孙的名义邀请淮西勋贵前来孝陵,名义上自然是拜祭马皇后。

仪式结束后,苏宁在孝陵书堂设宴款待众位勋贵。

宴至半酣,苏宁命人取来一个木箱,从中拿出整套面值的支票,从一两到一百两,一应俱全。

“诸位大人,今日请大家来,实则是想请大家见证一物。”苏宁举起一张百两支票,“这便是大明钱庄发行的支票,有人说它不如金银实在,今日便让大家看看,它到底有多‘不实在’。”

说罢,他令人端来一盆清水,将支票放入水中。

在座众人无不屏息凝神,以为支票会立刻化为一滩纸浆。

然而一刻钟过去,支票在水中完好无损,图案依旧清晰。

“这...”刚刚成为魏国公的徐辉祖忍不住起身细看,可谓是把大明的演员表现的淋漓尽致,“竟有如此奇事!”

洪武十八年四月份,徐达便是病亡,然后徐辉祖继任为魏国公。

而因为徐辉祖在孝陵学堂学习多年的原因,所以早就已经成为苏宁的忠实拥趸。

苏宁微微一笑,又命人取来烛火,将湿漉漉的支票在火上烤干。

不过片刻,支票便是恢复原状,丝毫不见损坏。

然而苏宁并没有逼迫他们,也没有催促他们开户存款,反而是送给了他们各自一整套面值的支票后,便客气地送客了。

……

同一天,明熥商行发放薪俸,数万名员工首次领到支票而非铜钱银两。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商行伙计张三率先来到钱庄兑付。

“十两支票一张!”柜员验明真伪后,当场兑出足色纹银,分毫不差。

消息如野火般传遍南京城。

更让商界震动的是,明熥商行宣布所有交易优先使用支票,而且用支票结算可享九五折优惠。

十月,魏国公府率先在大明钱庄存入五万两,换取支票用于采购府中物资和军需。

“这支票轻便易携,且不怕水火,实在是出行良品。”徐辉祖对同僚们称赞道。

“国公说的是!我们立刻把金银兑换成支票。”

“哈哈,大可不必!三皇孙的意思还是以需要为主。”

紧接着,常家、蓝家等淮西勋贵纷纷跟进。

“这支票确实方便。”常茂对弟弟们感慨,“上次去北平采买战马,带着一箱支票比运银子安全多了,沿途盗匪看都不看一眼。”

然而好景不长,这日马和急匆匆来报:“皇孙,市面上出现假支票!”

苏宁不慌不忙:“可验过防伪?”

“验过了,仿制拙劣,但足以扰乱市场。已经有三家商户上当受骗。”

“传令各分号,发现使用假支票者,一律送官查办。同时张贴告示,教授百姓识别真伪。”苏宁沉吟片刻,“另外,大明钱庄各个分号统一使用验钞机,我已备好。”

“是!不知可要知会锦衣卫,让他们搜查造假者?”

“如果这种小事也要吩咐!那么锦衣卫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如今马和在苏宁的身上感受到越来越重的威压,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苏宁当做孩童来看。

……

就在大明钱庄与假钞斗争时,朝堂上掀起惊涛骇浪。

郭桓案发,朱元璋借此机会,再次将屠刀挥向贪官污吏,牵连数万官员,朝野震动。

“皇孙,户部空了大半。”马和禀报最新动向,“我们要不要趁机安排人手……”

“不。”苏宁目光深邃,“此时插手户部,无异于引火烧身。我们的根基,在民间。如今的天下依旧是我那位皇祖父的。”

他走到窗前,望着络绎不绝的钱庄客户:“等这场风波过去,大明才会明白,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比多少贪官的头颅都重要。”

……

十二月,大明钱庄推出存贷业务。

商人可凭信用贷款,百姓可存钱生息。

一套完整的金融体系初具雏形。

这日深夜,苏宁在密室中查看账目。

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稚嫩却坚毅的面庞。

钱庄存款已达百万两,支票流通遍布十三省。

更妙的是,三成存款和金银足以应对兑付,其余资金正通过贷款业务,悄然改变着大明的经济格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