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耳濡目染(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最新章节。
在周省长身边工作的这些日子,我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被投入知识的海洋,又像一株幼苗被移植到沃土,每一天都在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吸收着养分。这种学习,并非来自刻意的教导,更多是源于一种“耳濡目染”——在跟随领导处理政务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观察和领悟。
这种学习,首先体现在对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的把握上。作为常务副省长,周省长需要统筹全省的经济运行、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我负责文件流转和会议记录,得以接触到大量来自中央部委的政策精神、来自各地市的实际情况汇报、以及来自各领域专家的分析建议。
我注意到,周省长阅读文件时,目光总会长时间停留在那些涉及民生福祉、反映基层困难、或是揭示潜在风险的部分。他批阅文件,很少简单地画圈或者写“已阅”,更多的是提出尖锐的问题,要求补充数据,或者指示深入调研。比如,一份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报告,他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数据旁批注:“请核实此数据是否包含季节性临时工?人均收入与务农相比如何?”一份关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成绩汇报,他会问:“引入外资中,实际到位资金占比多少?技术含量如何?对本地产业带动作用具体体现在哪里?”
通过这些批注和提问,我逐渐明白了,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成绩,更要看背后的结构、质量和可持续性;做决策不能只听一家之言,更要综合各方信息,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其次,是学习领导的艺术和处事的方法。周省长作风务实,厌恶空谈和形式主义。在一次全省农业工作座谈会上,某个县的领导照着稿子,滔滔不绝地念了半个小时,内容全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效显着”之类的套话。周省长听着,眉头越皱越紧,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他:“王县长,请你脱开稿子,就用大白话告诉我,你们县今年推广那个新品种,农民到底认不认?亩产增加了多少?收购价有没有保障?老百姓是笑了还是骂了?”
那位王县长顿时语塞,额头冒汗,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周省长沉着脸说:“我们开会,不是来听你们念表扬信的!是要解决问题的!情况不明,数字不清,你怎么指导工作?坐下吧,想清楚了再发言!”
会场一片寂静。我坐在记录席上,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我明白了,真正的领导,要的是接地气的真知灼见,要的是对实际情况的精准掌握,而不是漂浮在空中的官样文章。
还有一次,处理两个相邻地市关于水资源分配的纠纷。双方市委书记在周省长办公室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都强调自己的困难和重要性。周省长一直安静地听着,没有轻易表态。直到双方都陈述完毕,他才缓缓开口,没有评判谁对谁错,而是提出了一个双方都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你们争论的都是存量。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共同向上争取政策资金,联手建设一个跨区域的水利调配工程,把蛋糕做大,是不是比现在争抢这一小块蛋糕,对两地长远发展更有利?”
他一句话,就把争论的焦点从“如何分”引导到了“如何共同做大”上。两位书记愣了一下,随即都陷入了沉思,气氛顿时缓和下来。最终,会议决定由省里牵头,组织两地共同调研,论证联合水利项目的可行性。
这件事让我学到,高明的领导,善于跳出具体矛盾的纠缠,从更高层面寻找破解困局的思路,化对抗为合作。
除了工作和决策,周省长个人的品格和修养也深深影响着我。他生活简朴,办公室除了书籍文件,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他用的茶杯是一个普通的白色瓷杯,边缘甚至有些许磕碰的痕迹。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王秉文,为什么不给省长换个好点的杯子。王秉文笑了笑说:“我跟省长提过,他说用惯了,挺好,没必要浪费。”
他对待身边的同志,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保持着基本的尊重。他会记得司机老李的胃不好,叮嘱他按时吃饭;也会在过年时,给办公厅负责保洁的阿姨准备一个小小的红包。这些细节,让我看到权力之外,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温度和人情味。
当然,耳濡目染的并非全是阳光。我也隐约感受到周省长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经常工作到深夜,鬓角的白发似乎比我来时又多了些。有时,在独自批阅文件间歇,他会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夜色久久沉默,背影显得有些疲惫和孤独。我知道,改革进入深水区,每项决策都牵动着复杂的利益格局,推动起来阻力重重。他肩上的担子,远比我看到的要沉重得多。
这种全方位的“耳濡目染”,比任何书本上的理论学习都来得深刻和具体。它让我对“权力”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仅是命令与服从,更是责任与担当;它不仅是荣耀与光环,更是压力与风险。它让我对“领导”有了更真切的理解——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智慧也有局限的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把握方向。
我知道,这种近距离的观察和感悟,是极其宝贵的经历。它正在悄然塑造着我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未来可能的行为模式。我像一颗种子,在这片特殊的土壤里,吸收着阳光雨露,也感受着风霜雨雪,默默地生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