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寻找“普罗米修斯”:意志与技术的共鸣(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最新章节。
“普罗米修斯计划”的硬件原型在磕磕绊绊中逐步成型。一个旧的摩托车头盔被拆空了内衬,多个灰白色的干电极EEG模块如同奇怪的补丁被精心定位粘贴在内侧,连接着密密麻麻的导线,汇集到一个比指环核心板大得多的、布满了芯片和接口的主板上,一根USB线缆连接出来用于供电和数据传输。它看起来粗糙、笨重,甚至有些怪异,仿佛某种来自低预算科幻片的道具。
但林烨和周伟看着这个丑丑的头盔,眼神却充满了期待。硬件只是载体,真正的灵魂在于内部运行的、正在被疯狂优化的算法。
然而,另一个关键要素——志愿者——却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吴坤那边反馈来的消息并不乐观。他联系了残联和一些康复机构,确实有一些重度残疾人士,但要么是认知沟通存在障碍,要么是家属顾虑重重,不愿意让孩子或亲人去一个嘈杂的公开场合“冒险”,尤其还是尝试一种听起来就很不靠谱的“黑科技”。
时间一天天过去,展会日期日益临近。找不到合适的志愿者,再震撼的技术演示也无从谈起。
林烨意识到,这件事必须他亲自出马。他让吴坤要来了几个最符合条件(年轻、认知清晰、有沟通意愿)的潜在志愿者联系方式,决定逐一上门拜访。
第一个家庭,在一间昏暗的旧房子里。患者是一位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的中年男人,眼神浑浊,充满了绝望和漠然,对林烨的介绍毫无反应,他的老母亲只是不停地抹眼泪。林烨默默地离开了。
第二个家庭,患者是一位患有渐冻症的女士,病情已发展到后期,仅能通过眼球追踪仪进行极其缓慢的交流。她的丈夫很耐心,但表示妻子的精力无法支撑展会那种高强度环境。林烨理解地告辞。
希望一次次落空。就在林烨几乎要考虑修改演示方案,降低对志愿者要求时,他来到了第三家。
这是一家位于市郊的康复医院里的单人病房。房间干净整洁,窗户开着,阳光洒进来,窗台上放着几盆绿植。一个看起来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人躺在病床上,身体被各种支架和软枕固定着,一动不动,只有一双眼睛清澈而明亮,正专注地看着窗外一棵树的树梢。他的床头柜上,放着一台安装了特殊眼动仪的老旧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似乎是某个代码编辑器的界面。
他叫陈浩。吴坤提供的资料显示,他曾是一名优秀的程序员,两年前因一场意外坠落导致颈椎粉碎性骨折,C4及以上节段严重损伤,全身瘫痪,仅能依靠仅存的颈部部分活动和眼球转动与外界交流。
陪同的护士小声介绍:“小陈很坚强的,一直在用眼动仪学习呢。”
林烨的心猛地一动。他轻轻敲了敲门。
陈浩的眼球缓缓转动,视线从窗外移到了林烨身上,带着一丝询问。
林烨走上前,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表明了身份和来意:“你好,陈浩。我是星火科技的林烨。我们正在研发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新型交互设备,它可能……可能帮助像你一样的人,更直接地与计算机交流。我们希望能邀请你,在下个月的电子展上,尝试用它来进行一次现场演示。”
林烨说得非常谨慎,没有任何夸大其词,甚至强调了“尝试”和“可能”。
陈浩静静地听着,眼神没有任何波动,既没有表现出兴奋,也没有立刻拒绝。
林烨拿出笔记本电脑,打开了一段他们内部测试的、极其初步的视频。视频里,周伟戴着那顶粗糙的头盔,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校准后,能够勉强通过“想象左手运动”和“想象右手运动”来控制屏幕上的光标左右移动,选择字母,拼出简单的单词“Hello”。过程缓慢且错误率不低,但确实实现了。
播放完视频,病房里陷入了沉默。
良久,陈浩的眼球缓缓移动,看向床边的眼动仪。电脑屏幕上,光标艰难地移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出了一句话,通过语音合成器播放出来,是冰冷的电子音:
【你们的技术,基于哪种范式?P300还是运动想象?信噪比如何保证?】
林烨心中一震!行家!他立刻明白,眼前这位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患者,而是一个懂技术、能切中要害的人!
他立刻收敛了所有可能的怜悯或同情心态,以一种纯粹技术交流的语气回答:“目前主要尝试运动想象范式,结合了自研的深度滤波和特征提取算法来对抗噪声。但我们认为P300作为备用方案也有价值。坦白说,信噪比依然是最大挑战,尤其是在展会那种嘈杂环境。”
又是一段沉默。光标再次移动。
【为什么找我?】
“因为我们需要最极致的案例来验证技术的边界。也因为,如果你能成功,你就能告诉全世界,即使身体被彻底禁锢,思想依然拥有力量。”林烨的回答坦诚而有力。
【有风险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可能失败,可能让你在众人面前感到挫败。设备粗糙,长时间佩戴可能不适。但我们承诺会尽最大努力保障你的安全和舒适,并尊重你的任何决定。”
陈浩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然后又缓缓移回林烨身上。
光标移动,拼出的句子很短:
【我参加。】
没有犹豫,没有讨价还价,就像一个程序员接受了另一个程序员发出的调试挑战。
林烨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了点头:“谢谢!我们会做好万全准备。”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普罗米修斯”!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承诺,林烨和周伟回到了厂房,投入了更加疯狂的算法优化中。
陈浩的情况比实验室条件复杂无数倍。他的脑电信号更微弱,背景噪声(来自医疗设备、自身肌肉无法控制的微弱电活动等)更复杂。林烨不得不再次压榨【超维记忆库】的极限,引入更复杂的自适应滤波和深度学习特征提取模型,拼命地提升着信号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头盔被一次次调整,电极位置一次次优化,算法参数一遍遍调试。林烨和周伟几乎住在了厂房里。
他们知道,他们优化的不仅仅是一段代码,更是在为一条被禁锢的生命,搭建一座通往外部世界的、极其脆弱的桥梁。
这座桥梁,必须在两周后的展会上,承受住万众瞩目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