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汜水关奇谋,三国第一谋士》最新章节。

秦鸣含笑望向周瑜:

“只怕不易相请。公瑾可知江东有'二张'?”

周瑜这个"江东百事通"略作思忖,抚掌道:

“军师所指,莫非张昭、张纮两位先生?”

他眼中闪过赞赏:

“若得此二人襄助,治理江东确非难事!”

孙坚听罢二人对谈,脸上露出困惑神色:

"军师与公瑾提及的张子布、张子纲究竟是何方高人?"

还未等旁人回应,孙策便抢先答道:

"父亲容禀,这二位先生孩儿略知一二。他们本是徐州人士,为避战祸如今隐居庐江石亭。"

"传闻二人各有所长,一位精通治国之道,一位擅长军事韬略,并称'江左二张'。"

"此前朝廷屡次征召,皆被婉拒,在徐州一带颇负盛名。"

孙坚闻言双目生辉:

"不想庐江竟藏有如此贤士!"

他转向秦鸣求证道:

"钟先生所说贤才,想必就是这二位吧?"

"主公英明。"

秦鸣颔首道:

"微臣早有所闻,此二人淡泊名利,寻常礼聘恐难见效。"

"若欲招揽,需主公亲往拜谒。"

孙坚不以为然地摆手:

"这有何难!"

当即对孙策吩咐道:

"待班师之后,随为父同往延请。"

孙策爽快应道:

"父亲放心,即便您不亲往,孩儿也定能将二位先生请来!"

"不可,必须亲自前往。"

孙坚正色道:

"此等大才,正是我军急需。"

见父子二人如此热忱,秦鸣暗自欣慰。此时他又进言道:

"另有一才,顾雍顾元叹亦堪大用。"

孙坚诧异道:

"可是公瑾先前提过的顾家家主?此人可用?"

秦鸣肯定道:

"我军旨在约束世家,而非断绝世家之路。"

("各位切勿因世家弊端而踌躇不前,我**才,便要不论出身门,只求才能!"

"只论才能?"

孙坚听后,沉思片刻,忽然欣喜道:

"子若此言真乃治国良策!"

"正该如此,不瞒你说,我向来厌恶门之见,我军正该以才取士,不分贵贱,广纳贤才!"

言罢,便确立了今后用人的基本方针。

话到此处,孙坚忽又想起,连忙对秦鸣笑道:

"子若已献上二患四策,不知可还有其他高见?"

今日秦鸣的表现着实令孙坚惊喜不已。

但他仍期待对方能提出更多治国良策。

因为这正是他的短板所在。

面对孙坚的期待,秦鸣微微一笑:

"确有一事尚未提及。"

"正是主公方才所言的门之见!"

"察举制下,世家把控仕途。"

"寒门子弟若欲为官,必先讨好权贵!"

"因此我有一策。"

"不如效仿太学制度,出资创办书院,广纳有志却无力求学的寒门子弟。"

"此书院由我军承担全部费用,不取学子分文。"

"但需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勤奋向学,其二学成后须为我军效力。"

"如此,书院一成,我军便能源源不断获得人才!"

他这番提议,实则另有深意。

实则为日后推行科举制度埋下伏笔。

毕竟科举牵涉甚广,不如先以书院培养一批受益者。

待时机成熟,再推行新的人才选拔制度。

即便如此,这个提议已令孙坚欣喜若狂。

此计甚妙!

从此可培养专属人才!

且经我军培养之人,才能与忠心皆有保障!

可以预见,此策施行后,三五年内或未见效,但三五年后,便再无需为人才发愁!

孙坚当即拍案道:

"此事必行!这书院非建不可!"

说罢,不等秦鸣推辞,直接任命道:

"此事便交由子若负责!"

"书院建成,你便担任祭酒!"

为防秦鸣推脱,他又补充道:

"子若,治国之事你不愿插手也就罢了,这兴办教育之事总该应承了吧?"

面对孙坚如此说辞,秦鸣只得苦笑道:

"也罢,这祭酒之职我便领了!"

祭酒即为学府之长。

于他而言,倒也清闲。

恰可借机推行胸中韬略。

见君臣对答间敲定诸多国策,周瑜袖手而立,暗自震撼。

今日之议,必将撼动乾坤!

他望向秦鸣时,但觉如仰山岳——寥寥数语便定鼎天下大势,此等经世之才,纵穷极此生亦难企及!

然这念头反激起他满腔炽焰。

既蒙先生收列门墙,潜心修习数载,何愁不能似这般出将入相?

惟如此,方不负周瑜平生壮志!

彼时秦鸣正与孙坚推演方略,浑不觉又点染了周瑜的宏图。

待诸事议定,他忽道:

“尚有一事需了结。”

三人目光霎时聚来。孙坚径直发问:“愿闻其详。”

“除长远之策,当立威世家。”秦鸣指尖轻叩案几,“该教他们知晓,扬州的规矩由谁来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