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教育改革,学风转变(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天刚亮,李瑶的令信就到了书院。

苏婉在院中接过快马递来的密函,拆开只看了几行,便转身走向讲堂。她脚步不急不缓,手里捏着那张薄纸,指尖划过“春耕实训周成果汇总”几个字,没多说话,只让书记官召集百名学子,半个时辰内在演武场集合。

昨夜她还在灯下布防西南粮道,今晨朝局未定,政令已出。事情一件接一件,没人喊累,也没人问为什么。

演武场铺的是夯土,踩得结实。学子们列队站好,身上穿的不是宽袖长袍,而是短打衣裤,腰间束带,脚蹬布靴。有人手里抱着木箱,里面装着曲辕犁模型、量水尺、账册本子和一套简易净水装置。

苏婉走到高台前,扫了一眼人群。村老和士绅已经来了不少,站在场边低声议论。有位老儒生拄着拐杖,脸色不太好看,见她上来,冷声道:“士子习农工之事,岂非辱没圣贤教化?”

苏婉没理他。

她抬手示意,一名少年出列,走到场中央。他个子不高,皮肤晒得发黑,是京畿附近村子来的寒门子弟。他先打开图纸,指着上面的坡度线说:“我们用《格物初解》里的算法,测了村里三条水渠的落差。原来上游坡太缓,水流不到下游田里。改了两处弯道,现在五亩旱地都能浇上水。”

他说完,又有两人抬来一个木架,上面连着竹管和陶罐。一人往顶端倒浑水,片刻后,底下的陶碗接满了清液。

“这是三级过滤。”另一个学生解释,“沙层去泥,炭块除味,最后用细绢网拦虫卵。一桶水净化要半刻钟,够一家五口喝一天。”

围观的人开始安静。

苏婉点点头,又让人把改良曲辕犁推出来。这犁比旧式轻了三成,犁头角度可调,一头牛就能拉着走。一名学生现场演示翻土,犁沟深浅均匀,速度也快。

这时,那位老儒生又开口:“君子远庖厨!读书人动手动脚,成何体统!”

场内气氛一紧。

苏婉这才往前走了几步,声音不高:“你说的君子,是只会背书做官的君子,还是能帮百姓活命的君子?”

她没等对方回答,转头对刚才那个修水渠的少年说:“你爹病了好几年,去年靠卖菜赚了些钱,治好了肺疾。你们家菜园用的就是你们班设计的滴灌法,对吧?”

少年点头。

“那你告诉我,在你爹眼里,你是丢了脸面,还是让他安心了?”

少年低头,声音不大但清楚:“我娘说,我能算数识图,比考秀才还让她高兴。”

台下没人再说话。

苏婉看向几位站在后排的农户。他们穿着粗布衣,脸上有风霜痕迹。她请他们上前。

第一个老头颤巍巍地说:“我家三亩地,年年闹虫。这些娃娃来了,教我们看叶色辨病,还做了诱虫灯。今年收成多了两石。”

第二个妇人接着说:“他们帮我们记账。以前卖菜不知道赚多少,现在一笔一笔都清楚。我还学会写名字了。”

第三个汉子嗓门大:“不止这些!西村塌了段渠,他们自带干粮去修,三天完工。县衙都没派人!”

话音落下,场边一些原本冷眼旁观的士绅,脸色慢慢变了。

老儒生拄着拐杖,嘴唇动了动,终究没再说什么,默默退到人群后面。

苏婉走下台,来到净水装置前。她拿起旁边一本账册翻开,里面记录着各村用水数据、材料成本和维护周期。

“这不是一时热闹。”她说,“从去年冬天开始,全国三百二十七所实践书院,已有四千六百名学子完成农工实训。他们修渠、建井、教识字、做账目,全是实打实的事。”

她合上账本:“朝廷不会只看谁文章写得好。谁能让一方百姓少饿一顿饭,谁就有资格进工部、入户房,甚至参与新政推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