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文化融合:新风渐起(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晨光初透窗纸,政事堂内烛火尚未熄灭。李震坐在主位,手中握着一份刚呈上来的口供抄本,纸页边缘已被指尖磨出毛痕。他目光落在“薪火匣”三字上,停了片刻,轻轻合上。

门外脚步声由远及近,赵德捧着一叠文书走入,神色沉稳。“陛下,昨夜查抄所得账册已梳理完毕,丙字库旧档的流向也有了眉目。”

李震点头,将抄本递过去。“司空九若真要借旧制复辟,我们就立新风,把根基扎进百姓日用之间。”

赵德翻开其中一页,见上面标注着流民识字班人数、女医讲学名单、商市新规草案等条目,不禁抬头:“您是要在朝会上提‘礼乐新制’?”

“不是提。”李震站起身,走到沙盘前,“是定。”

早朝钟响,百官列班。李震立于丹墀之上,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自今日起,国策以‘修古纳新’为纲。礼不必尽循前朝,乐不必独尊雅音。凡有益民生者,皆可为制。”

话音落下,殿中微有骚动。

一名白须老臣出列,语气恭敬却不掩锋芒:“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轻变。女子入学,商贾参科,此非乱伦常而损士体乎?”

李震未答,只向身后示意。李瑶上前一步,展开卷轴:“去岁冬,河北饥民中有少女识得赈粮告示,发现米袋掺沙,当场揭发。此事经地方报至中枢,涉事仓吏已伏法。请问大人,若她不识字,是否就该默默吞下毒米?”

老臣语塞。

另一人冷笑:“区区贱民之事,岂能动摇纲常?”

苏婉此时缓步出列,手持一本薄册:“去年疫症期间,太医院收治三百六十七人,其中四十九例因家属误读药方致死。死者里,有七人是地方小吏之亲。不知诸公家中,可曾有人因此落泪?”

殿内一时寂静。

李震再开口时,语气平缓却坚定:“我们不废礼,但也不让礼变成压人的石头。医者救人不分男女,工匠传技何必限于父子?我要的是一个百姓敢读书、能说话、活得明白的天下。”

赵德随即宣读《新风论》首篇,引周室改制、汉兴察举为例,阐明变革非悖祖,而是承续其志。文中指出,三代之兴,在于顺时;历代之衰,多因守旧。

退朝后,太医院门前已聚了不少人。

苏婉换下朝服,穿了一身素青长裙,立于讲坛中央。台下坐满医者学子,也有不少闻讯赶来的平民妇人。两名老御医始终未现身,角落里几名士族子弟交头接耳,不多时便起身离场。

她并不理会,只请出一人。

柳娘子身穿粗布衣衫,双手布满裂口,走上台时脚步有些发颤。她是去年在江陵大疫中独自守住一座草棚医馆的女医,救活百余人,却被当地医会拒之门外,理由是“妇人不得执脉案”。

“我父亲是村中医郎,临终前把脉书交给我,说‘病不分男女,医岂分雌雄’?”她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楚,“我在疫区记下三百二十一例病症变化,绘成《瘟症脉案图谱》,愿献予太医院,供后来者参详。”

说着,她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纸页,双手奉上。

苏婉接过,当众展开。图谱线条细致,病症标注清晰,连用药反应都有记录。台下不少年轻学徒看得入神。

“即日起,设立惠民女医学堂。”苏婉朗声道,“凡通过基础考核者,无论出身,皆可入学,学费由国库补贴。每月初八,开放试听日,欢迎士族女眷前来观课。”

话音未落,后排已有几位母亲拉着女儿起身报名。一位老妇人颤巍巍地走到台前,掏出几枚铜钱:“我家孙女聪慧,求您收下她。”

柳娘子眼眶一红,扶住老人的手:“您放心,这学堂,就是为她们开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