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粮草储备:未雨绸缪(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东门守将换防的消息传入政事堂时,李震正站在沙盘前,指尖停在幽州与帝都之间的官道上。他没有抬头,只问了一句:“接替的兵卒,可验过腰牌?”
“验了。”陈砚立在阶下,声音压得极低,“是王太傅府中旧部,调令盖着兵部印,但用印时间在子时三刻——那时当值的郎中早已退值。”
李震缓缓收回手,走到案前坐下。烛火映着他眉心一道浅痕,那是连日未眠留下的印记。他沉默片刻,提笔在一张素笺上写下“天仓”二字,吹干墨迹,推至案边。
“从今日起,各地官仓余粮,凡三万石以上者,抽调六成,运往城西第七转运点。到点即卸,不入库,直接入匣。”
陈砚一怔:“全数纳入空间?户部那边……怕有非议。”
“非议由我来担。”李震语气平静,“他们要的是名分,我要的是命脉。刀兵未起,粮道先断,这座城撑不过两个月。”
他站起身,望向窗外。夜色浓重,宫墙外的巡更声比往常密了些。
“去传苏婉和李瑶,半个时辰后,密室议事。”
---
苏婉进宫时,鞋底还沾着田间的湿泥。她刚从京畿南郊回来,袖口卷起,露出手腕上一道被犁柄磨出的红痕。随行的小宦官捧着一只陶罐,里面是三株刚拔下的稻苗,根系完整,茎秆挺直。
“这是第三天长势。”她将陶罐放在桌上,“比老品种高出半尺,穗头沉,若秋前再追一次肥,亩产有望破两石。”
李瑶已在密室内等候。她面前摊着一张大幅纸图,边缘用镇纸压住,中央以朱砂标出数十个红点,旁侧附着小字注记:**常平仓七处,私仓十九,运期五日至十日不等**。
“你来得正好。”李瑶抬头,“父亲刚下令调粮入空间,我正在核各州上报的存粮数据。河北三郡报的数目对不上,少了一万四千石。”
苏婉坐下,接过李瑶递来的茶盏。“士族藏粮,惯用虚账。去年旱灾,他们宁可烂在库里也不肯放粮,就是等着价高时卖。”
“现在不同了。”李瑶指尖轻点地图,“既然他们不肯交,我们就绕开他们。乾坤万象匣能存活物,也能存种子。我已拟好计划,把抗旱稻种、曲辕犁图样、施肥法编成简册,通过驿站系统发往各县,由地方医馆牵头推广——百姓信医者,不信官。”
苏婉点头:“我明日再去两个村,带着农技队的人一起试种。种下去的是粮食,收上来的是人心。”
李震听着,手指在案上轻轻敲了两下。“军权已稳,接下来,便是让这座城自己能喘气。铁血营可以守城门,但不能扛米袋。我们得让每一粒粮,都有出处,有去向,有备份。”
他看向李瑶:“调度的事,你主理。设三日一报制,每州刺史亲签粮情简函,加密后由专鸽传送。若有虚报,一经查实,撤职查办。”
“已安排妥当。”李瑶取出一本新册,“这是我刚定的《粮储出入规程》,所有入匣物资需经三方核验:户部账吏、监察文官、空间执钥人。记录实时更新,任何人不得单独操作。”
李震翻了两页,点头:“很好。另外,从今日起,国库空间正式更名为‘天仓’。钥匙由专人保管,进出皆录音像,每日汇总呈我亲阅。”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王晏这些人,想靠断粮逼我低头。那我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粮草不断。”
---
次日清晨,苏婉再次出城。
这次她带了二十名年轻妇人,都是村中识字、会算的女子,组成了第一批“农技队”。她们背着竹篓,里面装着改良稻种、小型曲辕犁模型和油纸绘就的耕作图解。
第一站是柳河村。村口老槐树下,已有几十名村民等候。有人抱着怀疑,有人只是好奇。
苏婉没急着说话。她先搭起简易棚子,为几个发热咳嗽的孩子诊脉,开了药方,又叮嘱如何煎煮。待人群安静下来,她才拿起一株试验田里拔出的稻苗,高高举起。
“这稻子,种下去三十天,比你们地里的高出一截。”她指着穗头,“它不怕旱,根扎得深,一亩至少收两石。朝廷不要钱,不要地,只要你们愿意种。”
一名老农皱眉:“真有这么好?莫不是哄人的?”
“你不信,可以试。”苏婉从竹篓里取出一包种子,“给你三斤,划半亩地,照图上说的做。若没收成,你来找我,我赔你口粮。”
人群中一阵骚动。终于有个年轻人接过种子:“我来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