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医者的新章 教育的力量(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晨光刚漫过屋檐,医馆前的石阶上已有脚步声响起。几个少年抱着粗纸本子快步进门,衣袖沾着露水,脸上却带着笑意。门内,苏婉正将一套铜制针模摆上讲台,又从药箱里取出几株晒干的草药,分列于木盘之中。

她抬头看了眼外头渐亮的天色,转身拍了拍手:“今日第一课,认药。”

堂中坐着十余人,有年轻后生,也有中年妇人,皆是平民出身。有人拘谨地坐在条凳边缘,有人低头翻着发皱的册子。角落里一个穿补丁短褐的青年抬起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苏大夫,我们……真能学会?”

苏婉没答话,只请人扶来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农。老人坐下后,她取艾条点燃,找准穴位熏灸,手法沉稳。不多时,那老者竟颤巍巍站了起来,扶着拐杖试了两步,忽然红了眼眶,连声道谢。

“不是我治得好。”苏婉收回手,目光扫过众人,“是他自己撑到了今天。而你们要学的,就是让下一个这样的人,不必再等医生千里迢迢赶来。”

堂中静了一瞬,随即有人小声议论起来。那青年咬了咬唇,终于把背挺直了些。

“识字少的不用怕。”苏婉命人抬出一块漆板,上面绘着十几种常见药材的图形,旁注简口诀。“黄芪补气像参军,甘草调和是个兵”,她念了一遍,底下便有人跟着轻声重复,继而笑出声来。紧张的气氛松了下来。

她翻开一本手抄讲义,开始讲《基础诊疗十法》。说到“望闻问切”时,特意强调:“不必讲究排场。村里人生病,蹲在灶边也能看舌苔,坐在田埂上也能搭脉象。谁说医者一定要穿长衫?”

有个妇人举手问:“要是记不住药性呢?”

“那就画下来。”苏婉递给她一支炭笔,“回去画给邻居看,画给孩子看。画错了不要紧,改就是了。可要是没人画,这一村就永远没人懂。”

众人听得认真,有人掏出随身带的小刀,在木片上刻下“当归”二字。苏婉见状,点头道:“结业之后,官府会发凭证,称‘乡医’。你们可在本地行医,也可来城中进修。若有能力,还能带徒弟。”

这话落下,不少人眼中都闪出光来。

日头渐高,课程未完,李瑶已从官署赶来。她站在门外听了片刻,待苏婉送走几名学员,才走进来说:“母亲,父亲想见您。”

“可是前线有信?”

“是李毅的密报。”李瑶压低声音,“西域诸国愿断绝平西王之路,但要求换曲辕犁全套技艺。”

苏婉眉头微动,却没有立刻回应。她转头整理起桌上的教具,将一根断裂的银针轻轻放进瓷罐。

“他怎么说?”

“还没回话。”李瑶顿了顿,“但他让我先来听听这学堂的事。”

正说着,院外传来脚步声。李震沿着青砖小径走来,身上披着半旧的深色外袍,未戴冠帽。他在门口驻足片刻,看着堂内墙上挂着的一幅人体经络图——线条虽简,却标注清晰,下方还贴着几张稚嫩的习字纸,写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等句。

他没进屋,只站在廊下看了一会儿。一名小男孩正蹲在地上用树枝描摹图样,一笔一划极认真。李震静静看了许久,才迈步走入。

“这就是你打算长久做的事?”他问苏婉。

“不止是我。”她将炭笔递给他,“是让更多人能做我想做的事。”

李震接过笔,在纸上写下“医本仁术”四个字。墨迹未干,他对李瑶说:“战马换不来百年安定。但一个懂包扎的村妇,能在瘟疫来时救一家性命;一个识草药的少年,能让整个屯子少饿死一人。这才是根基。”

李瑶点头:“所以您的意思是……技术可以交?”

“交。”李震将笔放回砚台,“但怎么教,由我们定。让他们派人来学,就在洛阳设‘工技院’,统一授课。不许私传,不许仿造。三年之内,不得外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