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晋王李治生崇拜(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贞观第一狂徒》最新章节。

长安城内的政治暗流与军营中的厉兵秣马,似乎与那座巍峨宫墙内的孩童世界隔着遥远的距离。然而,权力的触角与英雄的故事,总能以各种方式,渗透到皇宫的每一个角落。

这日午后,阳光正好,驱散了连日来的些许寒意。年仅七岁的晋王李治,正在几位内侍和嬷嬷的陪伴下,于御花园中嬉戏。他穿着锦缎小袍,脸蛋圆润,眼神清澈,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年纪。相较于已经开始接触政务、承受着储君压力的长兄李承乾,以及心思深沉、热衷于结交文士的二哥李泰,此时的李治,无疑享受着更多属于孩童的纯粹与安宁。

然而,宫廷之中,即便是孩童,耳濡目染间,也难免会听到一些朝堂风云、英雄轶事。尤其是最近,一个名字,频繁地出现在父皇与近臣的谈话中,甚至偶尔还能听到父皇难得爽朗的笑声和赞许。

“薛斩……”

李治蹲在池塘边,用小树枝拨弄着水面,嘴里无意识地念叨着这个名字。他记得前几日,父皇在书房与李靖将军议事时,他曾躲在屏风后偷偷听到几句。父皇笑着说:“……薛斩此子,虽言语狂放,行事不羁,然每每能建奇功,于军械、于国策,皆有独到之见,真乃朕之霍去病也!”

霍去病!李治虽然年纪小,但也从太傅那里听过这位汉朝冠军侯的故事,年纪轻轻便封狼居胥,打得匈奴闻风丧胆,是他心中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父皇竟然将薛斩比作霍去病?

后来,他又从宫女太监的窃窃私语中,拼凑出更多关于这位薛将军的事迹:殿前打败嚣张的突厥王子,抬着伤兵大闹兵部为士卒争公道,用一碗水一根针就让那吐蕃大相认输……每一件听起来都那么传奇,那么解气!在他小小的心里,薛斩的形象,已然与故事里那些行侠仗义、无所不能的英雄豪杰重叠在了一起。

“要是……要是能亲眼见见薛将军就好了……”李治望着池中游动的锦鲤,小声地嘟囔着,眼睛里充满了向往。

许是他的念叨被有心人听去,又或许是某种机缘巧合。就在他对着锦鲤发呆时,一名小内侍匆匆跑来,低声对领头的嬷嬷说了几句。嬷嬷脸上露出一丝讶异,随即走到李治身边,柔声道:“晋王殿下,奴婢刚听闻,薛斩将军今日入宫轮值,此刻正在前面的千步廊巡查呢。”

李治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他猛地站起身,抓住嬷嬷的衣袖,急切地道:“真的吗?薛将军在千步廊?快!带孤去!孤要去见薛将军!”

嬷嬷有些犹豫:“殿下,这……薛将军正在当值,恐怕不便打扰……”

“不嘛不嘛!孤就要去!”李治难得地使起了小性子,圆润的脸蛋上写满了坚持,“孤只是去看看,绝不打扰他办差!不然……不然孤就去告诉父皇,说你们不让孤见英雄!”他小小的年纪,已经隐约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份了。

嬷嬷和内侍们面面相觑,最终不敢过分违逆这位深受陛下宠爱的小王爷,只得答应带他“偶遇”。

千步廊下,光影斑驳。薛斩一身千牛卫标准制式的明光铠,腰挎横刀,正带着一队士兵进行例行巡查。铠甲在阳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光芒,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面容冷峻,自有一股凛然不可犯的威严。这与李治想象中那种络腮胡子、粗豪勇武的将军形象略有不同,却更符合他心中那种“少年英雄”的气质。

李治在嬷嬷和内侍的簇拥下,假装在廊下玩耍,眼睛却不住地往薛斩那边瞟。当薛斩的队伍走近时,他深吸一口气,挣脱了嬷嬷的手,迈着小短腿,噔噔噔地跑到了薛斩面前,仰起小脸,努力摆出最严肃的表情,奶声奶气地开口:

“你……你就是薛斩将军吗?”

薛斩早就注意到了这位被宫人簇拥着的小王爷,见他跑来,便停下脚步,他身后的士兵们也立刻肃立。看着眼前这个还没自己腰高、粉雕玉琢却强装大人模样的小豆丁,薛斩冷峻的脸上难得地柔和了一丝。他自然认得这是晋王李治,未来的唐高宗。只是此刻,他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眼神纯净的孩子。

他微微躬身,抱拳行礼,声音放缓了些:“末将薛斩,参见晋王殿下。”

得到确认,李治的小脸瞬间因激动而泛红,他晶亮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薛斩,之前准备好的“官方”说辞忘得一干二净,脱口而出的,是最纯粹的童言稚语:“薛将军!孤……孤听说你了!你在殿上骂吐蕃人的样子真厉害!把他们都吓住了!九哥(李治自称)以后也想和你一样,保护大唐,打败所有坏人!”

他挥舞着小拳头,脸上满是崇拜与憧憬,那模样,可爱又真诚。

薛斩身后的士兵们想笑又不敢笑,只能拼命忍住。薛斩看着李治那毫无杂质的目光,心中微微一动。他知道眼前这孩子未来的命运,也知道他此刻的崇拜是何等珍贵与……脆弱。他蹲下身,让自己的视线与李治平行,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与平日里的冷峻判若两人。

“晋王殿下有如此志向,是好事。”薛斩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引导的意味,“不过,保护大唐,不一定要靠骂人,更要靠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和这里。”他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李治眨了眨大眼睛,有些不解:“靠脑袋和心?”

“是啊。”薛斩耐心地解释道,“靠脑袋,是明辨是非,知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懂得运用智慧和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靠心,是心怀万民,体恤将士,明白我们为何而战。只有心系家国百姓,手中的力量才不会用错地方,才能真正地保护想要保护的人。这才是根本。”

他没有讲什么高深的道理,而是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阐述着为将、为君者最基本的素养。

李治听得似懂非懂,但“明辨是非”、“心怀万民”这几个字,却如同种子般,落在了他幼小的心田里。他用力地点点头:“孤记住了!要用心和脑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