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舌战大儒阎立本(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贞观第一狂徒》最新章节。

军器监那间临时工坊,成了薛斩在长安的第二个“军营”。与千牛卫校场上的汗水泥泞不同,这里弥漫着木料的清香、金属的焦灼气,以及一种近乎凝滞的专注。薛斩几乎吃住都在工坊,与那几名被他的奇思妙想和亲力亲为所感染的年轻工匠一同,日夜不停地赶工。

滑轮组的设计,他反复计算校验,确保既能省力,又不至于过于复杂影响弩身强度和可靠性。他摒弃了过于精巧的多轮结构,选择了最简洁有效的单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虽然省力效果不如更复杂的系统,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战场维护条件而言,却是最务实的选择。材料上,他选用了韧性极佳的柘木(常用于制弓)核心,关键受力部位则以精铁包裹加固。

望山的改良则更为精细。他摒弃了传统粗略的照门,设计了一个带有清晰竖槽和横向刻度的新型望山。刻度并非随意划分,而是他根据现有弩机的性能参数,结合不同重量箭矢的抛物线,反复测算后标定的,对应着三十步、五十步、八十步等几个关键距离。为了确保刻度精准,他甚至在工坊外临时设立了一个小型靶场,反复进行实射校准。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缺乏精密测量工具,刻度划分全凭经验与眼力;滑轮与弩身的结合处,如何做到既牢固又不影响弩臂回弹,也经过多次失败与调整。阎立本和崔署令那边虽未明着阻挠,但“按规制”提供的材料确实有些捉襟见肘,尤其是用于制作滑轮的优质钢材和制作精密刻度望山的黄铜,数量有限,迫使薛斩不得不精益求精,力争一次成功,减少废品率。

数日之后,两具焕然一新的改良蹶张弩,终于摆在了工坊的案几上。它们的外形与制式弩大体相似,但弩身后部那小巧的滑轮组,以及望山上那清晰可见的刻度线,却赋予了它们一种迥异于寻常的气质。阳光从窗棂透入,照在打磨光滑的木质弩身和黄铜刻度上,泛着冷冽而实用的光泽。

几乎就在改良弩完成的同时,消息便不胫而走。阎立本第一时间得知,他先是愕然,随即涌起一股被挑衅的怒意。他没想到薛斩动作如此之快,更不相信这区区数日弄出来的东西,能有什么真正的改进。

“哗众取宠!”阎立本在自己的值房内,对着前来禀报的崔署令冷声道,“且让他得意,待实测之时,自有分晓!”

崔署令眼中闪过一丝算计:“是,下官已安排下去,实测场地与对比弩机皆已备妥。只是……听闻陛下对此事亦有耳闻,或许会亲临观瞻。”

阎立本眉头一皱,心中更觉压力,但事已至此,他绝无退缩之理,反而更坚定了要戳穿薛斩“把戏”的决心。

实测之日,选定在禁军校场。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这场原本属于军器监内部的技术争议,竟引来了不少关注。兵部、将作监乃至部分对军械感兴趣的武将都派人前来观摩。而最令人瞩目的,是李世民竟真的在李靖、侯君集等重臣的陪同下,亲临校场!

皇帝驾临,让原本就紧张的气氛更添凝重。校场一侧,整齐摆放着十具标准的制式蹶张弩,以及薛斩造出的那两具改良弩。阎立本与崔署令早早便到场,面色肃然。薛斩则平静地站在自己的作品旁,身后跟着那几名参与了制造的年轻工匠,他们脸上既有兴奋,也有一丝不安。

李世民端坐于临时设置的御座之上,目光扫过场中,最后落在薛斩和那两具外形略显不同的弩机上,脸上看不出喜怒:“开始吧。”

首先进行的是上弦速度与省力测试。由同一名身材魁梧、臂力惊人的禁军士兵,分别使用制式弩和改良弩,进行连续十次上弦,记录时间和士兵的疲劳程度。

“开始!”

令旗挥下,士兵首先拿起制式弩。只见他低吼一声,全身发力,脚蹬弩臂,双手青筋暴起,奋力将沉重的弓弦挂上弩牙。整个过程充满了力量感,但也明显能看到他的吃力。一次,两次,三次……到第七次时,他的动作已然慢了下来,额头见汗,呼吸粗重。完成十次上弦,耗时颇长,士兵放下弩机时,双臂都在微微颤抖。

接着,他换上了改良弩。当他的脚蹬上弩臂,双手拉住绕过滑轮的弓弦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用力一拉!果然省力不少!虽然依旧需要力气,但比之前轻松了何止三成?他精神一振,动作明显加快。挂弦,击发(空放),再上弦……十次上弦,竟比使用制式弩快了近一半的时间!完成后,士兵虽然也流了汗,但状态明显好得多,手臂的颤抖也轻微许多。

围观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不少将领眼睛发亮,他们都是行家,立刻意识到了这省力效果在持续作战中的巨大价值!

阎立本脸色微变,但依旧强自镇定,低声道:“投机取巧,不过是省些力气罢了,于威力、精度无益,反倒可能因结构改动,影响弩身强度!”

接下来,便是精度测试。在三十步、五十步、八十步外,分别设置了人形箭靶。由三名训练有素,但并非神射手的普通弩手,分别使用制式弩和改良弩进行射击。

使用制式弩时,三名弩手全凭经验和感觉瞄准。成绩尚可,三十步靶皆能上靶,但环数分散;五十步靶,有一人脱靶;八十步靶,则只有零星几箭勉强蹭到靶子边缘。

而当他们换上改良弩,并经过薛斩简单的指导,学会利用望山刻度进行瞄准后,效果立竿见影!三十步靶,箭矢几乎都集中在靶心附近!五十步靶,上靶率大幅提升,且分布更为集中!八十步靶,虽然依旧难以命中靶心,但上靶率也显着高于使用制式弩!

数据不会说谎。记录的官员将两组数据呈报给李世民。改良弩在射速和精度上,形成了碾压性的优势!

校场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鲜明的对比震撼了。

阎立本的脸色终于彻底变了,他嘴唇哆嗦着,想要说什么,却发现自己之前的论点,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是如此苍白无力。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侯君集,忽然阴恻恻地开口了:“陛下,薛少监此弩,确有其独到之处。然,臣观其结构复杂,用料考究,造价必然不菲。如今国用艰难,北伐在即,若全军换装此弩,恐国库难以支撑。且此弩新造,未经战阵检验,可靠性存疑。臣以为,还需从长计议,小范围试用为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