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私活的新生(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青瓦巷里的向阳花》最新章节。

夜,深得像一砚磨浓的墨。青瓦巷过渡房的油灯,却比往常熄得更晚些。炉火早已只剩下暗红的余烬,冰冷的空气重新凝聚,呵气成霜。

苏建国佝偻的背脊几乎伏在了冰冷的矮桌上,布满血丝的眼睛如同烧红的炭块,死死钉在摊开的图纸和旁边那本被翻得卷边的《机械制图基础》上。布满裂口和老茧的手指,不再是死死攥着钢笔,而是握着一支HB铅笔,在一张粗糙的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勾勒。额角的冷汗不断渗出,沿着深陷的眼窝滑下,他也顾不上擦。

他的脚下,扔着几个被揉成一团的纸团。但更多的,是纸上那些逐渐清晰、标注着严谨数据和符号的草图。

这不是夜校的作业。

矮桌一角,压着一张皱巴巴的信纸,上面是某个乡镇小农机厂蹩脚的求助信,描述着一台老式铡草机齿轮箱反复漏油、效率低下的问题,附带着几张模糊不清的局部照片。信纸末尾,小心翼翼地写着一个比过去黑活略高、却远称不上丰厚的报酬数字,以及一个恳切的落款——“红星农机修配社”。

这种活,放在几个月前,苏建国是绝不敢接的。他只会埋头于那些不需要动脑、只需要出卖力气和承担风险的肮脏黑活。但此刻,他盯着那几张模糊的照片和描述,脑子里却像是有一把无形的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夜校课本里那些冰冷符号背后的世界。

公差配合…轴套磨损间隙…密封槽设计缺陷…

一个个术语在他脑海中翻滚,与眼前的实际问题迅速对接。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凭模糊经验和蛮力去猜想,而是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还极其生涩的知识去分析、去计算、去推演。

喉咙里的铁锈味依旧浓重,但此刻似乎混合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属于思维高速运转的灼热。胃袋空瘪的钝痛依旧存在,却被一种巨大的、全神贯注的兴奋感暂时压制。

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停笔蹙眉深思,铅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比以往更加急促,却也更富有某种规律的节奏。深陷的眼窝里,那巨大的疲惫深处,燃烧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征服欲的光芒。他在挑战一个具体的问题,用他刚刚武装起来的大脑,而不是随时可能被抓住的侥幸心理。

几天后,他利用休息时间,按照自己画的改进草图和解诀方案,偷偷借用厂里废弃的边角料和工具间(和看老师傅塞了半包劣质烟),极其小心地加工了几个小小的、不同规格的铜套和密封垫圈。

又过一个休息日,他骑着那辆叮当作响的破自行车,顶着寒风,往返几十里,找到了那家藏在乡镇角落的“红星农机修配社”。

没有过多的寒暄。面对修配社老师傅怀疑的目光,苏建国只是沉默地摊开自己画的草图,用沾着机油的手指点出几个关键部位,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地解释着他的判断和改进方案。他的话语依旧带着工人的直白,却夹杂着“配合公差”、“应力集中”、“密封线速度”这些让老师傅听得半懂不懂、却又莫名觉得专业的词汇。

老师傅将信将疑,但还是同意让他试试。

苏建国脱下油腻的工装,仅穿着单薄的线衣,趴在冰冷油腻的机器旁。他仅有的那点“正规”工具和自制的零件派上了用场。他的动作依旧带着钳工的利落和力量,却又多了一份依据图纸的精准和思考后的谨慎。拆卸,测量,更换,调整…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他在夜校熬过的无数个夜晚和消耗的脑力。

汗水混合着冰冷的机油,从他额角滚落。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最终,他拧紧最后一个螺丝,用棉纱擦去多余的油污。

“试试。”他嘶哑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老师傅合上电闸。

机器发出沉闷的轰鸣,齿轮箱平稳运转。

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

老师傅拿着破布,仔细地擦拭着齿轮箱接缝处。

没有油渍渗出。

机器的噪音似乎也比以往平稳了许多。

老师傅惊讶地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沉默寡言、眼底带着浓重疲惫却神色平静的高大男人,脸上的怀疑渐渐被佩服取代。他伸出大拇指:“老师傅…不,同志!真有你的!这老毛病折腾我们半年了!”

结账的时候,老师傅甚至多塞了两块钱:“以后有啥难整的活儿,还找你!留个联系方式?”

苏建国捏着那卷比预期略厚的、带着机油味的毛票,手指微微颤抖。钱的分量依旧沉重,但这一次,手心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钞票的质感,还有一种陌生的、滚烫的、属于知识和技能被认可的踏实感。

风险,极大地降低了。不必再提心吊胆地在黑市边缘游走,不必再担心随时可能出现的稽查。他靠的是自己正一点点啃下来的本事。

回程的路上,寒风依旧刺骨,破自行车依旧吱嘎作响。但苏建国佝偻的背脊,似乎挺直了微不可察的一丝。深陷的眼窝里,那浓得化不开的疲惫深处,有什么东西,如同深埋地底的种子,终于凭借自身的力量,艰难地顶开了一小块沉重的泥土,窥见了一线极其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天光。

这光,不是暴富的幻影,不是命运的馈赠。

是他用无数个油灯下的不眠之夜、用喉咙里顽固的铁锈味、用几乎被压垮的脊梁,一分一毫,从知识的峭壁上艰难抠下来的。

是“私活”的新生,也是他苏建国,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扛着家庭前行的长兄,一点点挣来的、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