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紫禁城不夜天(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盖世悍卒》最新章节。

然而预想中的雷霆之怒并未降临。黑暗中只听江辰平静吩咐:“掌灯,让张卿细查原因。”

在烛光下排查故障的张鹤龄,手指被电火花灼伤也浑然不觉。当电灯重新亮起时,他跪地请罪,却见皇帝正凝视着被灼伤的手指:

“爱卿这伤,与朕当年习射时留下的箭伤,一般模样。”

六、 不夜紫禁

除夕夜,紫禁城将迎来历史性的一刻。

申时三刻,文武百官按品级列队入宫。保守派官员暗中交换眼色,等着看笑话;改革派则忧心忡忡,生怕出半点差池。

酉时正,钟鼓齐鸣。就在众人习惯性地等待太监点燃宫灯时,江辰举起酒杯轻声道:“亮灯。”

瞬间,整个太和殿广场如白昼降临!檐角宫灯、廊下明瓦、殿内烛台——所有光源同时绽放,将金銮殿映得璀璨夺目。一些老臣惊得跌落了笏板,外国使节目瞪口呆。

最震撼的景象在戌时出现。当江辰登上午门城楼与民同乐时,突然下令点亮全城照明系统。刹那间,从太和殿到神武门,从中轴线到东西六宫,无数电灯如星河倾泻,整座紫禁城仿佛琉璃造就的天宫!

“天佑我朝!”百姓的欢呼声震耳欲聋。许多老人跪地痛哭,他们从未想过能在有生之年见到如此神迹。

七、 光明之辩

然而盛典之后,争论才真正开始。

正月大朝会,御史联名弹劾电灯“靡费过甚”。户部给出的数据却令人惊讶:宫中原先每年照明耗费白银八万两,改用电灯后仅需一万两。

更激烈的争论在《自然》期刊上演。保守派学者发表《光污染论》,称电灯打乱天地阴阳;青年学者则反驳《光明颂》,指出夜间照明可延长有效工时。

最意想不到的支持来自医学界。太医院统计显示,宫内改用电灯后,因烛火引发的走水事件降为零,宫女太监的眼疾发病率下降三成。

但真正决定性的证据发生在二月二龙抬头。那日养心殿议事至深夜,电灯突然故障。当太监匆忙点燃蜡烛时,所有人才惊觉:原先觉得明亮的烛光,此刻竟昏暗得无法阅字。

“由俭入奢易啊。”江辰意味深长的话,让反对派哑口无言。

八、 星火燎原

阳春三月,电灯推广出人意料地顺利。

先是各亲王郡王府纷纷请旨安装;接着六部衙门发现夜间办公效率倍增;连国子监祭酒都上书请求在学堂装灯,称“莘莘学子可多读两个时辰”。

最令人感动的是,上海商人集资建成第一座民用电灯厂时,特意请人镌刻匾额:“取明于天,借光于辰”。

而深宫之中,电灯带来了更微妙的变化。太后最初坚决不用电灯,直到某个深夜突发急病,电灯照亮了急救之路。痊愈后,她竟命人在佛堂也装了盏柔和的电灯。

“这光清净,不似烛火烟熏。”老太太如是说。

九、 光明未来

端午夜宴,江辰特意安排在太液池畔的新建电灯亭。当千盏电灯倒映水中时,他问张鹤龄:“爱卿可知,朕为何执意要点亮皇宫?”

“为展示新技术?”

“不全是。”江辰指向黑暗中星星点灯的民居,“朕要让每一个我朝的子民都知道,他们的皇帝不惧坐在光明中理政。”

他接过内侍呈上的最新奏折:“你看,苏州织造请求建发电厂,说夜间开工可多出三成丝绸;云南矿监报告电灯下采矿事故减半...这才是电灯真正的意义。”

张鹤龄豁然开朗。原来皇帝要推广的不只是电灯,更是一种敢于拥抱光明的勇气。

十、 长明之心

秋分祭月那夜,发生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插曲。典礼中途电路故障,月光重新成为唯一光源。

就在礼官惶恐请罪时,江辰却命人熄灭火把。在纯净的月光下,他亲自诵读祭文:

“古人之光,取于星月;今人之光,求于格物。然光明之本,不在天上人间,而在民心。”

祭文随着电报传遍天下。那夜之后,“光明”这个词在帝国语境中有了新的含义。它既是实际的光亮,也是改革的象征,更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承诺。

当张鹤龄次年离京赴任时,紫禁城已实现全面电灯化。离宫那夜,他看见乾清宫的灯光彻夜未熄,如同黑暗中的灯塔。

他知道,这灯光照亮的不只是奏折,更是一个民族前进的道路。而最初点亮这盏灯的人,用一场照明革命告诉世人:勇于拥抱光明者,终将成为光明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