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云栖文创的“扩容”——从“小而美”到“大而强”(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最新章节。

初冬的晨光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云栖村边缘的新院落群上。远远望去,这片曾是废弃村办厂区的建筑,没有被改造成冰冷的钢筋高楼,反而保留了老厂区特有的红砖灰瓦——砖墙上还留着上世纪的“工业学大庆”标语痕迹,被巧妙地改造成了“守创作初心”的文化涂鸦;瓦檐下挂着一串串风干的玉米和红辣椒,是员工们从附近农户家买来的,既添了烟火气,又衬得老建筑多了几分田园意趣。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走进院落,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院中央的老石磨——磨盘上的纹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旧能转动,员工们偶尔会在这里磨点豆浆,复刻《老街》里阿婆的手艺;石磨旁摆着几张竹椅,是老街张师傅特意编来送的,椅背上刻着“云栖”二字,竹条的清香混着院里的桂花香,漫在空气里;院墙根下的菜畦里,种着青菜、番茄和薄荷,绿油油的叶子上还沾着晨露,牌子上写着“李默的小菜园”“赵宇种的薄荷”——这是员工们自发开垦的,忙完工作就来浇浇水、除除草,像在自家院子里一样自在。

这天是云栖文创的搬迁仪式,没有剪彩,没有红毯,只有一张长桌摆在老石磨旁,上面放着刚磨好的豆浆、从村里 bakery 买来的烧饼,还有员工们手写的“云栖新家心愿卡”。陆砚辞穿着简单的卡其色外套,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三年前云栖刚成立时,三十个员工挤在小办公室里的合影,照片里的人笑得青涩,背景是斑驳的白墙和堆在角落的纸箱。

“三年前,我们挤在不到两百平米的办公室里,连开会都要轮流坐台阶;今天,我们有了这片能装下一百人的院落,但这不是为了盲目‘做大’,是为了更‘深’地耕耘我们想做的事。”陆砚辞的声音穿过晨雾,落在每个人的耳朵里,“今天,我要宣布两个新部门的成立——第一个是‘传统文化研发部’。”

他转身指向院落西侧的一栋小楼,窗户上贴着“竹编工坊”“陶艺工作室”的木牌:“这个部门要做的,不是简单地‘用非遗元素’,而是系统性地挖掘、研究竹编、陶艺、古法造纸这些非遗技艺的精髓。我们会邀请像张师傅这样的非遗传承人驻场,和我们的创作者一起,把技艺里的文化密码融入创作——比如用古法造纸做《侠影篇》的周边笔记本,纸页里混着桃花岛的花瓣;用竹编工艺设计《老街》的角色手办,每一根竹条都要符合传统编法。我们要让非遗不只是‘展览品’,是能走进作品、走进生活的‘活文化’。”

人群里的张师傅听到这话,忍不住笑了,手里的竹刀轻轻敲了敲竹条——他昨天刚把自己珍藏的“竹编图谱”送到了研发部,里面记着祖辈传下来的“万字纹”“回纹”编法。“以前总怕这手艺没人学,现在好了,能跟年轻人一起把竹编放进故事里,让更多人知道这手艺的好。”张师傅的声音里满是欣慰。

“第二个新部门,是‘国际传播部’。”陆砚辞继续说道,手里举起一本多语言版本的《老街》绘本,“我们的故事,不该只留在这片土地上。这个部门会做三件事:一是把我们的作品翻译成多语言,不只是字面翻译,还要做文化解读——比如给外国读者解释‘竹编里的团圆意’‘武侠里的侠义精神’;二是和海外的优质平台合作,比如把《讲台》动画推向东南亚的教育频道,把《侠心》这首歌放到国际音乐平台,配着草原、华山的实景画面;三是邀请外国创作者来云栖交流,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讲我们的文化故事,让真诚的创作能跨越语言的边界。”

站在人群里的赵宇,手里攥着《侠心》的英文歌词初稿,眼里满是期待——他昨天刚和国际传播部的同事讨论,要在英文版本里保留“大漠”“江湖”的音译,再用注释解释背后的意境,“就像国外的‘knight’(骑士)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我们的‘侠’也该让外国人知道,它不是简单的‘warrior’(战士),是有家国情怀、有温度的守护者。”

搬迁仪式的最后,陆砚辞把那张老照片和新拍的百人合影,一起贴在了“心愿墙”上——老照片里的三十人,如今大多成了团队的核心;新照片里的百人,有刚毕业的新人,有从传统媒体来的老兵,还有像张师傅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样的笑容。

“从三十人到一百人,从两百平米到这片院落,规模变了,但我们的核心不变。”陆砚辞环视着眼前的新旧面孔,语气里满是坚定,“我们还是要做‘小而美’的事——把每个细节磨透,把每个故事讲真;但也要有‘大而强’的担当——让更多根植于我们文化的好作品,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让更多怀揣才华与梦想的同路人,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阳光渐渐升高,照在院中央的老石磨上,反射出温暖的光。员工们三三两两地散开,有人去菜畦里浇水,有人在竹椅上讨论新项目,有人带着新人参观非遗工作室——没有喧嚣的庆祝,只有像往常一样的踏实与热闹。

陆砚辞站在心愿墙前,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心愿:“希望《侠影篇》能让外国人爱上中国武侠”“想把陶艺做成年轻人喜欢的文创”“愿云栖永远有真诚的创作氛围”——这些简单的心愿,像一颗颗种子,埋在这片院落里,也埋在每个人的心里。

他知道,云栖的“扩容”,从来不是空间的扩大,是“文化深耕”的延伸,是“创作初心”的延续。从“小而美”到“大而强”,变的是能做更多事的能力,不变的是“让好作品被看见”的初心。而这片带着老厂区记忆、满是田园烟火气的院落,终将成为更多好故事的起点,成为更多追梦人的港湾,也成为云栖模式“真诚创作、文化传承”的新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