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礼废于无(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东晋风华》最新章节。

围城进入第十日。

燕军依旧没有发动大规模攻城,但那铁桶般的围困没有丝毫松懈,反而更加严密。城外的望楼建得更高、更远,巡逻的骑兵队伍也愈发频繁,如同盘旋的秃鹫,耐心等待着猎物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城内的气氛,在最初的决绝之后,不可避免地开始沉淀出一种更深的焦虑。物资,永远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陆昶与高啸行走在通往城内最大粮仓“常平仓”的街道上。沿途所见,虽然秩序尚存,但百姓脸上的菜色已隐约可见,搬运物资的青壮脚步也不如几日前提拔有力。战时配给制下,无人饿死,但饥饿的阴影已然降临。

“府君,”高啸看着眼前景象,眉头紧锁,“民心虽可用,但腹中无食,终难持久。仓中存粮,据报已耗三成。若再无转机,恐...”

陆昶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扫过街边一个正在为守城军民分发稀粥的粥棚,那粥已然清澈得能照出人影。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冷峻:

“高啸,你可知为何太平盛世,百姓知书达理,路不拾遗?而一到战乱之年,则易子而食,盗匪蜂起?”

高啸沉吟片刻:“乃是因乱世无法度,人性之恶显露。”

“是,也不全是。”陆昶停下脚步,望向粮仓那高大的仓廪,“《史记》有云:‘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礼仪、法度、仁义,所有这些,都建立在‘拥有’的基础上。仓廪充实,衣食丰足,礼仪才能产生并维持;一旦一无所有,这些东西也就废弃了。”

他抬手指向眼前的粮仓,又指向城外:“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万物皆是如此,趋利而避害,这是天道,亦是人性。百姓跟随我,不是因为我陆昶空谈仁义,而是因为我能在这危城中,给他们一条活路

高啸若有所动:“所以府君才不惜府库,以功授粮,以利聚人。”

“不错。”陆昶点头,眼神锐利起来,“战争时期,秩序最易败坏,因‘无’而废‘礼’。若此时还妄谈空洞的仁义道德,而无法给予实实在在的生存保障,那便是自取灭亡。故而‘兵强马壮者为王’,话虽直白,却是乱世血淋淋的真理。”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历史的沉重:“春秋之时,礼乐崩坏,非是诸侯不讲仁义,而是周王室已无法给予诸侯所需的‘利’与‘安’,旧有的‘礼’失去了根基,故诸侯弃之。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纵有圣贤之道,却连自身与弟子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其道何以施行?这便是‘礼废于无’最直接的体现。”

高啸彻底明白了陆昶的深意:“因此,守郯城,首要之事并非高喊忠义,而是确保这城中有‘礼’可循的根基——粮食、秩序、希望。无此根基,一切皆为空谈。”

“正是此理。”陆昶迈步走向仓门,“所以,我们今日来此,不仅要清点我们还‘有’多少,更要谋划,如何让我们拥有的,支撑得更久。”

常平仓内,气氛肃穆。一列列粮囤整齐排列,但靠近大门处的许多粮囤已然见底。仓曹和几名吏员正在紧张地核算着账目,见到陆昶,连忙上前拜见。

“不必多礼,直言现状。”陆昶摆手。

仓曹面露难色,递上竹简:“府君,目前存粮,若按现今配给,尚可支撑二月余。但这是最乐观的估算,未计入损耗,也未考虑燕军长期围困,甚至...甚至万一...”

他没有说下去,但众人都明白那未尽之语——万一城破在即,是否需要提前...做一些最坏的打算。

陆昶接过竹简,仔细看着上面的数字,手指在“豆粕”、“麸皮”等杂项上轻轻划过。他沉默了片刻,抬头看向仓曹,目光坚定:“从明日起,军中口粮,掺入三成豆粕麸皮,制成饼食。郡守府上下,包括我本人,同步执行。”

“府君!”高啸和仓曹同时出声。

“不可!”高啸急道,“将士守城需要力气,怎能...”

陆昶打断他:“将士需要力气,百姓也需要活命。我与他们同食,方能安定人心。况且,豆粕麸皮并非不能果腹,只是难以下咽而已。如今,活下去比吃得好更重要。”他看向仓曹,“照此执行。另外,发动城中百姓,采集一切可食用的野菜、树皮,由郡守府统一收购,计入‘守城功’。”

“这...”仓曹面露迟疑,“府君,野菜树皮,恐引起恐慌...”

“恐慌源于未知和匮乏。”陆昶沉声道,“公开去做!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在想尽一切办法寻找食物,我们在竭尽全力让每一个人都活下去!这本身,就是‘利’,就是希望!”

他转向高啸:“高将军,城防巡视要再加紧,严防燕军细作趁机散布谣言,动摇军心。同时,告知王匠头,百工营造除了赶制军械,也需设法改进城中取水、卫生之法,减少非战斗减员。活着,才是根本。”

“末将遵命!”高啸抱拳,心中对陆昶的敬佩更深了一层。这位年轻的郡守,不仅懂得战场厮杀,更洞察人心世情,在绝境中,用最务实甚至看似残酷的手段,维系着这座孤城生机——秩序与希望。

离开粮仓,天色愈发阴沉。陆昶抬头望天,喃喃自语:“礼废于无...但愿我们拥有的,能支撑到转机来临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