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郗超的臂膀(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东晋风华》最新章节。
粮草危机在陆昶献策的框架下逐步缓解,虽未完全平息,但已不再动摇西府根本。此事虽未大肆宣扬,但在核心参军与高级文吏的小圈子里,陆昶这个名字,已不再仅仅与“建康名士”、“善射”这些标签挂钩,更添了一层“通实务,有急智”的色彩。
这日散值后,李效单独叫住了正准备离开的陆昶。
“陆参军,”李效的神色比往日多了几分郑重,甚至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客气,“郗参军吩咐,明日起,你将不再负责一般文书誊录校核。另有要务交托。”
陆昶心念微动,面色平静:“请李参军示下。”
“其一,江北各郡县及诸多依附坞堡送来的军情文书,每日由驿卒送至,原先由多人分阅摘要。今后,便由你先行总览,将所有信息归纳整理,提炼要点,每日巳时前呈送郗参军签押房。”李效顿了顿,补充道,“郗参军要求,摘要需条理清晰,轻重分明,必要时需附上关联信息及你的初步判断。”
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文书工作,而是涉及到了情报的分析与初步处理,是真正的机要核心。陆昶需要从海量琐碎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中,分辨真伪,梳理出脉络,这需要极强的信息整合能力与战略眼光。
“其二,”李效继续道,“今后所有经郗参军批阅下发、涉及军需调配、兵员补充的文书,在发出前,需由你进行最终核算校验,确保数据无误,方案无逻辑纰漏方可用了。”
这是将最后一道关口的责任交给了他,需要极致的细心与缜密,任何一个小小的错漏,都可能在实际执行中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两项任务,一重分析,一重执行,皆责任重大,且需投入大量心力。这无疑是郗超对他能力的又一次重要试探与任用。
“昶,领命。”陆昶没有任何犹豫,沉声应下。他知道,这是期待已久的机会,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翌日起,陆昶的值案便移到了文书处内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每日清晨,第一批军情驿报便会送达他的案头。这些文书来源繁杂,字迹各异,有的语焉不详,有的夸大其词,有的甚至暗藏误导。
他需要快速阅读,交叉比对不同来源的信息,在地图与实际情报间建立联系。姚襄部众的调动频次、苻秦境内粮价的异常波动、慕容燕国使节的隐秘行程、某个坞堡首领看似寻常的寿宴背后邀请的宾客名单……所有这些碎片,都可能拼凑出江北局势的真相。
他常常对着江北舆图一看便是半个时辰,手指在上面缓缓移动,推演着各种可能性。他开始学着用郗超那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动机,每一条信息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
起初几日,他呈送的摘要虽条理清楚,但略显谨慎,多客观陈述,少做推断。
郗超看过,并不点评,只偶尔会用朱笔在某条信息旁划上一道浅浅的痕,或批一个“疑”字,或一个“查”字。
这无声的指点,比千言万语更有效。陆昶心领神会,渐渐放开了手脚,开始尝试在摘要中加入自己的分析:
“据三处信源交叉验证,姚襄部将翟斌近日频繁出入洛阳,与城中留守之赵氏旧部过往甚密,恐有联结。”
“氐秦境内南阳郡粮价月内暴涨三成,远超水患影响范围,疑为大规模隐秘征兵囤粮所致,建议加派细作查探南阳兵营虚实。”
“淮北坞堡主许方呈报击退小股胡骑,然其所述斩获数目与往常此类冲突不符,略显浮夸,或为虚报战功,或为掩饰其真实损失,意图向我方求取更多援助。”
他的判断并非每次都准确,但视角独特,往往能触及他人忽略的细节。郗超依旧不置可否,但那些朱笔批注渐渐少了。
而核算校验之责,更是繁琐至极。涉及粮草,需计算路途损耗、民夫消耗;涉及兵员,需核验各部缺额、赏格标准;涉及军械,需对照库存与拨付数目。他必须确保每一组数字都经得起推敲,每一个方案都逻辑自洽。
某次,他便发现一份批予某部添置营帐的文书,所需布匹数目竟远超实际所需,仔细核验后发现是书吏抄录时误将“百”写成了“千”。又一次,一份调派民夫疏浚河道的方案,其预估工时严重不足,若按此执行,必定延误工期。他均立即标注退回,要求复核。
其严谨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引得一些经办文吏私下叫苦不迭,却无人敢质疑其正确性。因为凡经他手核算发出的文书,至今未出任何纰漏。
他变得异常忙碌,值房内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但他乐在其中,仿佛久旱的禾苗逢遇甘霖,贪婪地吸收着一切知识与经验。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对江北的局势、对战争的准备、对西府这台机器的运作方式,有了愈发深刻的理解。
这日,他正在分析一批关于羌人各部动向的零散情报,试图从中找出姚襄核心力量的分布规律。李效走了过来,手中拿着一份密封的函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陆参军,郗参军急令。这是刚从广陵加急送来的关于徐兖二州流民安置的奏报抄本,郗参军让你即刻阅览,提炼要点,并草拟一份西府对此事的应对建议,半个时辰后送入签押房。”
这是第一次,明确要求他不仅分析,更要直接提出政策性建议。陆昶精神一振,接过密函:“是!”
他快速阅读着奏报。内容涉及北上流民激增,如何安置、如何防止其与本地居民冲突、如何从中招募兵员、又如何防范奸细混入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时间紧迫,他大脑飞速运转,结合平日所看的户籍政策、粮草储备、兵员招募条例,以及对江北民情的了解,奋笔疾书。
不到半个时辰,一份简明扼要的摘要和一份建议书便已写成。建议包括:设立临时安置点分区管理、以工代赈兴修水利道路、严格核验流民身份并连坐担保、从中遴选精壮者单独编练新军等等举措,既务实又有可操作性。
他将文书送入签押房时,郗超正与一位负责民政的参军议事。郗超接过陆昶的文书,快速浏览了一遍,并未立刻表态,只是将其放在案上,对那参军道:“方才你所议之事,可再参详此策。”示意了一下陆昶的那份建议。
那参军好奇地拿起看了几眼,面露讶色,不禁抬头打量了一下垂手立于一旁的陆昶。
陆昶恭谨退出。他知道,自己的建议是否被采纳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真正进入了郗超的视野,开始接触到西府核心的决策层面。
他渐渐成了郗超处理庞杂信息、校验关键决策不可或缺的臂膀。虽无名分上的提升,但实际承担的责任与获得的信任,已远超寻常参军。
西府这台精密而冷酷的战争机器,正在他的面前,缓缓揭开它最深层的运作奥秘。而他也正将自己打磨成这台机器中一个越来越关键的部件。
夜色中,他走出文书处,抬头望向北方星空。那里,乱局如麻,却也蕴藏着无限可能。
他握紧了袖中的玉玦,目光沉静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