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惊世骇俗的答卷(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唐朝当财子》最新章节。

就在王显准备在答卷上批 “作废” 二字时,一个沉稳的声音从殿外传来:“王大人为何如此动怒?不妨让老夫看看这份答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紫色官袍、须发皆白的老者缓缓走进殿内 —— 正是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户部尚书魏徵。魏徵以直言敢谏、思想开明闻名,虽年近七旬,却仍心系民生,对死板的科举制度早有不满。

王显见是魏徵,连忙收起怒容,躬身递上答卷:“魏大人,您看这份答卷,简直是胡闹!用半白话文也就罢了,观点更是荒谬,还在答卷上画图,实乃科举史上首例!”

魏徵接过答卷,没有立刻评判,而是走到窗边的书桌旁,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细读起来。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阅卷官都屏息等待着魏徵的评价 —— 毕竟魏徵的意见,直接决定这份答卷的命运。

魏徵先是眉头微蹙,显然也对 “半白话文” 的形式有些意外。但当他看到 “‘逸品轩’带动两百人就业”“商税超三乡农业税” 时,眉头渐渐舒展,还拿起笔在旁边做了标记。看到 “看图识字” 的具体方案时,魏徵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轻声自语:“此法倒是新颖,成本低、见效快,平民确实易接受。”

最后,当他翻到答卷末尾的 “长安交通规划图” 时,魏徵停下了脚步,仔细看着图上的街道拓宽方案、公共驿站和限行时段,手指还在图上轻轻比划着。过了许久,他才抬起头,脸上不仅没有怒意,反而带着几分赞赏。

“王大人,这份答卷何来‘离经叛道’?” 魏徵看向王显,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老夫看,这是一份最务实、最有民生温度的答卷。”

王显愣住了,其他阅卷官也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魏徵指着答卷,继续说道:“你们看,他说‘轻徭薄赋不如兴商’,并非否定农业,而是指出商业能带动就业、增加税收 —— 去年长安商税确实因‘逸品轩’等商铺的兴起而增两成,这是事实。他说‘兴办学校不如扫盲’,是因为平民子弟多需谋生,一月扫盲能让他们先识文字、学技艺,这比让他们读三年《四书》更有用。还有这份交通规划图,西市拥堵之事老夫早有耳闻,他提出的拓宽街道、设公共驿站,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比那些‘以礼乐治交通’的空谈强百倍!”

他顿了顿,提高声音:“科举考‘治国安邦’,目的是选拔能为百姓做事的人才,而非选拔只会堆砌辞藻的书生。这份答卷虽形式出格,却句句不离民生,字字皆是实践所得 —— 这样的答卷,不仅不能作废,还该列为优等,呈给陛下御览!”

王显脸色涨红,还想争辩:“可…… 可他用半白话文,还画图,不符合科举格式啊!”

“格式是死的,人是活的,治国更是活的。” 魏徵摆了摆手,语气坚定,“老夫做主,这份答卷破格进入复核,明日便送往宫中,让陛下看看,咱们大唐还有这样敢说真话、会做实事的考生!”

说完,魏徵小心翼翼地将李逸的答卷折好,放入专门的锦盒中,亲自交给身旁的内侍:“务必妥善保管,明日一早送入宫中,呈给陛下。”

内侍躬身应道:“是,魏大人。”

看着内侍捧着锦盒离去的背影,殿内的阅卷官们议论纷纷。有人认同魏徵的看法,觉得这份答卷确实务实;有人则仍觉得过于出格,担心陛下会不满。王显站在原地,脸色铁青,却不敢再反驳 —— 魏徵不仅是主考官,更是陛下信任的老臣,他的决定,无人敢轻易更改。

而此时的李逸,正在 “逸品轩” 查看新到的香料。周海从广州港传回消息,第二批 “逸品号” 商船已顺利抵达真腊国,带回的香料比上次还多三成。李逸正和账房先生核算利润,丝毫不知道自己的答卷已在贡院引起轩然大波,更不知道这份 “惊世骇俗” 的答卷,即将被送到唐太宗李治的面前。

苏瑶提着食盒走进来,笑着说道:“李公子,今日我做了些绿豆糕,你尝尝。对了,科举的答卷应该已经开始阅卷了,你有没有想过,若是真的考中了,该怎么办?”

李逸拿起一块绿豆糕,放入口中,笑着摇头:“我那答卷,能不被当作作弊卷就不错了,哪敢想考中。再说,就算考中了,我也还是会继续办学院、做贸易 —— 科举功名于我而言,不过是父亲的执念,真正能让我安心的,还是看着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看着‘逸品’能帮到更多人。”

苏瑶眼中满是欣赏:“你能这样想,真好。不管你考没考中,我都会支持你。”

李逸看着苏瑶温柔的笑容,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无论科举结果如何,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只要坚守初心,脚踏实地,就一定能走下去。

而宫中,李治刚处理完政务,便接到内侍送来的锦盒。当他打开锦盒,看到那份用半白话文写就、还画着图的答卷时,先是一愣,随即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

烛火下,李治的表情从惊讶到好奇,再到赞赏。当看到 “为政不在言,而在行;功名不在纸,而在民” 这句话时,他不禁拍案叫好:“好一个‘功名不在纸,而在民’!这考生是谁?竟有如此见识!”

内侍连忙回道:“回陛下,这份答卷的考生名叫李逸,是户部郎中李老郎中之子,也是逸品学院的院正、‘逸品号’商船队的负责人。”

“李逸?”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原来是他!朕就说,能写出这般务实答卷的人,定非寻常书生。明日早朝,朕要让百官都看看这份答卷,让他们也学学,什么才是真正的‘治国安邦’!”

烛火摇曳,照亮了答卷上 “学以致用” 四个小字,也照亮了李治眼中对未来的期待。李逸或许从未想过,他那份 “应付” 父亲的答卷,不仅没有落榜,反而即将在朝堂上引发一场关于 “治国理念” 的讨论 —— 这场科举闹剧,正朝着他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