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改良农具的想法(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唐朝当财子》最新章节。

深秋的关中平原,一片金黄。稻田里的稻谷早已收割完毕,只剩下光秃秃的田埂,被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带着几分萧瑟。李逸跟着李父李明远,坐在颠簸的马车上,前往长安周边的咸阳县考察农情 —— 作为户部侍郎,李父每年深秋都要下乡了解秋收情况,评估来年的粮食税收,今年因李逸在商业上颇有起色,便特意带他一同前往,想让他多了解些民间疾苦。

马车驶出长安城门,越往乡下走,道路越崎岖。李逸撩开车帘,看着窗外的景象 —— 几个农民正牵着牛,吃力地用曲辕犁耕地,准备播种冬小麦。那曲辕犁是唐朝最常用的农具,比之前的直辕犁轻便不少,可在李逸看来,依旧笨拙得很:犁头是扁平的铁制,插入泥土时阻力很大,农民需要双手紧紧扶住犁柄,身体前倾,用尽全身力气才能推动;牛也累得气喘吁吁,每走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时不时停下来甩甩尾巴,似乎在抱怨这繁重的劳作。

“父亲,这曲辕犁用起来,好像还是很费力啊。” 李逸忍不住问道。

李父叹了口气,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是啊,曲辕犁虽然比以前的直辕犁改进了不少,可依旧需要人和牛都使出大力气。关中平原的土地还算平坦,要是到了丘陵地带,耕地就更难了。每年秋收后,都有农民因为过度劳累,病倒在田埂上。”

说话间,马车停在了一片田埂旁。李父下车,走向正在耕地的农民,李逸也跟着下车,快步跟了上去。

“老丈,辛苦了。” 李父对着一位满头大汗的老农拱手行礼。

老农抬起头,看到李父穿着官袍,连忙放下手中的犁柄,躬身回礼:“大人客气了,种地哪有不辛苦的。”

李逸注意到,老农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虎口处还裂着几道血口子,显然是长期扶犁柄造成的;他的腰也有些佝偻,每推动一次犁,都要发出一声沉重的喘息。

“老丈,这曲辕犁用着,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李逸问道。

老农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苦笑着说:“难处可多了!这犁头太沉,插入泥土深了推不动,浅了又耕不匀;而且只能靠双手使劲,耕不了半亩地,胳膊就酸得抬不起来;牛也累,有时候耕着耕着,牛就没力气了,还得歇半天才能继续。”

旁边另一位农民也附和道:“是啊,要是遇到硬一点的土地,还得两个人一起推犁,一天下来,浑身骨头都像散了架一样。要是能有更省力的犁就好了。”

李逸蹲下身,仔细观察那曲辕犁 —— 犁身是木制的,犁头是扁平的梯形铁片,犁柄笔直,没有任何辅助发力的装置。他伸手摸了摸犁头,又试着推动了一下犁身,果然感觉阻力很大,尤其是犁头插入泥土时,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往前推。

“要是能把犁头改一改,再加个省力的装置,说不定就能轻松不少。” 李逸心里默默想道。他想起现代物理学中的 “力学原理”—— 扁平的犁头插入泥土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阻力也大;如果把犁头改成弧形,接触面积变小,阻力就能减小;另外,人在推犁时,主要靠手臂发力,要是能加一个脚踏板,借助腿部的力量,就能节省不少体力。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李逸站起身,兴奋地对李父说:“父亲,我有个想法!或许可以把曲辕犁改良一下,让农民耕地更省力!”

李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你一个开商铺的,还懂改良农具?别异想天开了。这曲辕犁是前朝能工巧匠改进的,已经用了几十年,哪那么容易再改?”

不仅李父不信,连旁边的农民也摇着头说:“公子,您就别开玩笑了。这曲辕犁已经是最好用的犁了,改不了的。”

李逸却很坚定:“父亲,老丈,我不是开玩笑。我觉得可以把犁头改成弧形,这样插入泥土时阻力小;再在犁身上加个脚踏板,农民耕地时可以用脚踩踏板,借助腿部的力气,这样就能省力不少。我之前在商铺里改良过不少商品,都很成功,这次改良犁,肯定也能行!”

李父看着李逸认真的样子,想起他之前改良肥皂、香囊、账本的成功,心里渐渐动摇了。他知道,李逸虽然年轻,却总有一些奇思妙想,而且往往能付诸实践,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吧,你要是真有想法,可以试试。” 李父点了点头,“不过改良农具可不是小事,需要找专业的铁匠和木匠,还需要反复试验,你可得有耐心。”

“谢谢父亲!” 李逸兴奋地说,“我这就回长安,找铁匠师傅商量改良方案!”

当天下午,李逸就辞别李父,独自乘坐马车返回长安。他没有回李府,也没有去 “逸品轩”,而是直接前往西市的铁匠铺 —— 西市有一家 “王记铁匠铺”,铁匠王师傅是长安有名的能工巧匠,之前 “逸品轩” 改良肥皂时用的铁模具,就是出自他之手。

来到 “王记铁匠铺”,李逸推开虚掩的店门,只见王师傅正坐在火炉旁,挥舞着铁锤,敲打一块烧红的铁块,火星四溅。

“王师傅,忙着呢?” 李逸笑着打招呼。

王师傅抬起头,看到是李逸,放下手中的铁锤,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是李公子啊!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铁匠铺?是不是又要做什么新模具?”

“这次不是做模具,是想请王师傅帮我改良一件农具。” 李逸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纸,上面画着他设计的改良曲辕犁草图 —— 犁头改成了弧形,犁身侧面加了一个小踏板,还标注了尺寸和细节。

王师傅接过草图,仔细看了看,皱起了眉头:“李公子,你这是想改良曲辕犁?这犁头改成弧形,能行吗?还有这脚踏板,加在犁身上,不是多此一举吗?”

“王师傅,这可不是多此一举。” 李逸解释道,“你看,现在的犁头是扁平的,插入泥土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阻力就大,农民推起来自然费力。要是改成弧形,接触面积变小,阻力就能减小,推起来就轻松多了 —— 这就像咱们用刀砍木头,锋利的刀比钝刀省力,因为锋利的刀与木头的接触面积小。”

他又指着草图上的脚踏板:“现在农民耕地,只能靠双手和腰腹发力,时间长了容易累。加个脚踏板,农民可以用脚踩踏板,借助腿部的力气推动犁身 —— 咱们走路、跳跃,主要靠的就是腿部力量,比手臂力量大多了,这样肯定能省力不少。”

王师傅听得半信半疑 —— 他打了一辈子铁,做过无数农具,还是第一次听说 “接触面积”“借力” 这些说法。他拿着草图,反复琢磨着:“你说的这些道理,听起来好像有点意思,可到底能不能行,谁也不知道。这曲辕犁用了几十年,大家都习惯了,突然改了,农民不一定能接受。”

“王师傅,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李逸诚恳地说,“你想想,要是改良后的曲辕犁真的能省力,农民就能少受点累,多耕点地,来年的粮食收成也能提高不少。这不仅是为了农民,也是为了咱们大唐的粮食安全啊。”

他又补充道:“我知道改良需要成本,也需要时间。你放心,所有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都由我来出。要是改良成功了,以后农民都来买你做的改良犁,你这铁匠铺的生意也能更红火;要是失败了,损失也由我一个人承担,不会让你吃亏。”

王师傅看着李逸真诚的眼神,又想起之前李逸改良肥皂模具时的创新,心里渐渐动了心。他知道,李逸是个说话算话的人,而且眼光独到,说不定这次的改良,真能成。

“好吧,我就信你一次!” 王师傅终于点头,“不过我需要先做一个小模型,试试这弧形犁头和脚踏板的效果,再做实际的犁。你给我三天时间,我先把模型做出来。”

“太好了!多谢王师傅!” 李逸兴奋地说,“需要什么材料,你尽管说,我马上让人给你送来。”

王师傅列了一张材料清单:铁块、木材、铁钉、麻绳等,李逸立刻让赶来的阿福去采购,务必在当天下午送到铁匠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