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金陵梦碎:宋军攻南唐,赵烈任参谋(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最新章节。
长江北岸的采石矶,寒风吹得宋军战旗猎猎作响。十万大军沿江岸铺开,甲胄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冷光,战船首尾相接,像一条黑色的巨龙卧在江面。赵烈站在潘美的帅船船头,手里捧着《武经总要》残卷,指尖在“水战奇袭篇”的潮汐图谱上反复摩挲——这是他昨夜熬夜标注的长江水文数据,今日的涨潮时间、水流速度,都清晰地记在上面。
“赵参谋,李煜在采石矶布了两万守军,还沉了几十艘战船堵塞航道,硬闯怕是要吃亏。”潘美握着望远镜(注:此处为符合历史背景的“千里镜”原型,采用青铜镜片制成,为五代末期军工萌芽产物),望着南岸的南唐防线,语气凝重。江面上漂浮的沉船残骸间,隐约能看到南唐士兵在城头架设的床弩,箭簇闪着寒光。
赵烈俯身看着江面,目光落在采石矶西侧的芦苇荡——那里水流平缓,且是南唐守军的视野盲区,正是残卷中“避实击虚”战术的绝佳应用点。“潘将军,我们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派五千水军佯攻采石矶正面,吸引守军注意力;第二步,我率三千背嵬军旧部,乘小船从西侧芦苇荡偷渡,夺取南岸的烽火台,切断守军的通讯,再里应外合打开航道。”
他展开手绘的采石矶地形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烽火台的位置:“这三座烽火台是南唐的通讯关键,只要拿下它们,李煜在金陵就得不到采石矶的消息,我们就能从容清理沉船,打通航道。”
潘美看着图纸上精准的标注,想起当年赵烈在寿州设计浮桥的奇谋,当即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我亲自率水军佯攻,你务必小心,若遇不测,立刻发信号求援。”
当天午后,宋军的佯攻开始。数百艘战船朝着采石矶正面驶去,船上的床弩同时发射,弩箭穿透南唐的盾牌,砸在城墙上溅起碎石。南唐守将朱令赟果然上当,将大部分守军调往正面,对着宋军战船喊话:“宋贼休要猖狂!金陵城防坚固,你们迟早会葬身长江!”
而此时,赵烈已率三千士兵,乘着几十艘伪装成渔船的小船,悄悄划入西侧芦苇荡。陈三握着长枪,压低声音问:“将军,这芦苇荡里会不会有南唐的暗哨?”
赵烈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枚铜哨——这是当年庐州劝降时,南唐将领张汉超送他的信物,吹起来有独特的音调。“若遇到暗哨,我吹哨为号,你们再动手。张汉超现在是南唐的采石矶副将,说不定这些暗哨里,有他的旧部。”
小船在芦苇荡里穿行,冰冷的江水溅在船板上,很快结了薄冰。行至中途,果然遇到两个南唐暗哨,正举着弓箭警惕地张望。赵烈轻轻吹响铜哨,“啾——啾——”的音调在芦苇荡里回荡。
那两个暗哨听到哨声,顿时愣住,其中一个年轻士兵试探着问:“是……是赵将军吗?张将军说过,若听到这个哨声,就是自己人。”
赵烈掀开船帘,露出脸上的疤痕——那是当年寿州守城时留下的,张汉超的旧部大多认识。“我是赵烈,奉大宋陛下之命,来劝你们归降。李煜沉迷诗词,不顾百姓死活,你们何苦为他卖命?”
年轻士兵眼里闪过挣扎,他看了看身边的老兵,又望向南岸的烽火台,最终放下弓箭:“将军,俺们早就不想打了!朱令赟把俺们的粮都扣了,弟兄们三天没吃饱饭了!俺带你们去烽火台,那里的守军大多是张将军的旧部,愿意归降!”
在暗哨的指引下,小船顺利抵达南岸。赵烈率士兵突袭烽火台时,守军果然没怎么抵抗,有的甚至主动打开城门。负责守卫烽火台的南唐校尉,正是当年庐州归降的士兵周虎,见到赵烈,立刻躬身:“将军,俺们等您很久了!朱令赟残暴,俺们早就想投大宋了!”
赵烈拍了拍他的肩膀,让士兵们升起宋军的旗帜:“你们做得好!现在,随我去截断采石矶的守军退路!”
此时,潘美的正面进攻正酣。朱令赟见宋军攻势猛烈,正准备调烽火台的援军,却突然发现西侧升起了宋军旗帜——他这才知道中了计,刚要下令撤退,就听到身后传来喊杀声。赵烈率三千士兵与周虎的守军汇合,从侧翼猛攻南唐军营,床弩射出的火箭点燃了营帐,浓烟冲天而起。
“朱令赟,投降吧!你已经无路可退了!”赵烈策马冲到阵前,“护唐”剑指着朱令赟的胸口。朱令赟看着四下溃散的士兵,又望向江面——宋军战船已突破沉船堵塞的航道,正朝着南岸驶来,他知道大势已去,却仍拔出弯刀:“我乃南唐大将,宁死不降!”
两人缠斗在一起,朱令赟的弯刀虽勇猛,却架不住赵烈的灵活。十几个回合后,赵烈一剑挑飞他的弯刀,长枪抵住他的咽喉:“你若不降,你的士兵和采石矶的百姓,都会因你而死。李煜保不住你,更保不住南唐,你何必执着?”
朱令赟看着身边投降的士兵,又想起金陵城内百姓的苦难,终于放下武器,跪地投降:“我愿降,但求将军善待采石矶的百姓,别让他们遭战火之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答应你。”赵烈扶起他,下令打开采石矶的粮仓,将朱令赟克扣的粮草分给百姓。百姓们捧着粟米,对着宋军磕头:“谢谢将军!俺们再也不用怕打仗了!”
采石矶失守的消息传到金陵,李煜在澄心堂内坐立难安。他看着案上未写完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墨迹已干,却再也没心思续写。徐铉匆匆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陛下,契丹使者回讯了,说愿意出兵牵制宋军,但要南唐献丝绸二十万匹、茶叶五万斤作为报酬。”
李煜眼里闪过一丝希望,却很快又黯淡下去——南汉灭亡的惨状还在眼前,他知道契丹只是想趁机掠夺,并非真心相助。“徐学士,宋军已过采石矶,金陵外围的溧水、句容都已失守,我们还有胜算吗?”
“陛下,臣愿率军死守金陵!”徐铉躬身请战,“城内还有五万守军,只要我们坚守待援,契丹大军一到,定能击退宋军!”
可李煜不知道,他寄予厚望的“援军”,早已被赵烈预判。宋军拿下采石矶后,赵烈立刻向潘美建议:“契丹若出兵,必从沧州南下,我们可派张刚率两万大军驻守沧州,同时联络吴越,让钱俶出兵牵制南唐的后方,让李煜首尾不能相顾。”
潘美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张刚的大军抵达沧州,契丹见宋军早有防备,果然打消了出兵的念头。而吴越的钱俶,也按约定派三万大军进攻南唐的常州,切断了金陵的粮道。
宋军兵临金陵城下时,已是次年正月。赵烈站在金陵城外的雨花台,望着这座曾见证南唐繁华的都城——朱雀航的飞檐依旧,却挂满了南唐的守城器械;秦淮河的水依旧流淌,却漂浮着守军丢弃的兵器。他想起当年在此斡旋时,李煜说“宁可为词人,不愿为帝王”,心里竟生出几分惋惜。
“赵参谋,李煜在城墙上挂了‘免战牌’,还派徐铉来求和,说愿意称臣纳贡,只求保留南唐宗庙。”陈三拿着徐铉的求和信,语气里满是不屑,“他早干嘛去了?现在兵临城下才求和,晚了!”
赵烈接过求和信,上面的字迹依旧俊秀,却透着慌乱:“……愿献江表十四州,岁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求陛下(赵匡胤)垂怜,保全南唐一脉……”他想起吴越的和平统一,心里清楚——李煜若早有此心,金陵百姓何至于遭此战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