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太子的分量(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最新章节。

御花园的风忽然转了向,带着太液池的水汽拂过脸颊,凉丝丝的,吹散了些许沉闷。李世民走到池边,俯身拨弄了一下荷叶,水珠顺着叶尖滚落,滴在水面上,荡开一圈圈涟漪。他望着远处禁苑的方向,那里的宫殿顶覆着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金辉,像一头蛰伏的巨兽。

沉默了片刻,李世民才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承乾最近在东宫做得怎么样?听说他新纳了个侧妃,是吏部侍郎的女儿?”

李杰心中一动,没想到李世民会突然说起太子李承乾。他斟酌着词句,尽量让语气听起来中立:“臣与东宫往来不多,只是偶尔听闻太子殿下在东宫研究《礼记》,还请了大儒孔颖达为他讲经,颇有心得。至于纳侧妃之事,臣也是今日才从陛下口中得知。”

李世民轻笑一声,那笑声里带着几分复杂,像掺了蜜的黄连:“研究《礼记》?他怕是把心思都用到别的地方去了。”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李杰身上,带着审视,“前几日,王德仁来求朕,说东宫想在洛阳的胡椒工坊参股,还说你没答应?”

李杰心中一紧,果然还是绕到了东宫头上。他如实答道:“回陛下,王德仁确有提及,但胡椒工坊是朝廷产业,关乎国计民生,按规矩不应允许私人参股,臣便婉言谢绝了。”

“你做得对。” 李世民点点头,语气却没什么笑意,“承乾这孩子,自小在东宫长大,锦衣玉食,没见过民间疾苦,总觉得什么都该是他的。性子是急了些,有时也会犯些糊涂,去年还因为户部没给他加东宫份例,闹到朕面前来。”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终究是朕的长子,是大唐的太子,是未来的储君。这一点,你要记清楚。”

李杰低着头,看着石凳上细密的纹路,不敢接话。他知道,李世民这是在敲打他,让他不要因为之前与东宫的不快,就对李承乾心存芥蒂,更不要卷入储位之争。李承乾再不堪,也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这是朝廷的根基,容不得动摇。

“你在司农寺做得很好。” 李世民的声音缓和了些,像雨后初晴的阳光,“推广胡椒种植,让关中农户增收三成;改良贞观犁,让耕作效率提高一半;还有那‘堆肥法’,解决了肥料不足的难题。这些,朕都看在眼里,朝臣们也都看在眼里。”

他走到李杰面前,负手而立:“但你要记住,你的职责是农桑之事,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不是朝堂争斗。东宫的事,有朕在,自有处置的法子,你不要掺和进去,明白吗?”

“臣明白。” 李杰躬身道,态度恭敬而坚定,“臣自始至终,只想将农技推广开来,让大唐的土地多产粮食,让百姓能安居乐业,绝无半点掺和朝堂争斗的心思。东宫之事,臣会恪守本分,绝不妄议,更不插手。”

李世民盯着他看了片刻,见他眼神坦荡,没有丝毫闪躲,才满意地点点头:“朕相信你。你是个实干的人,不像有些官员,整天就知道勾心斗角。” 他指着禁苑旁边的一片空地,那里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却能看出地势平坦,离司农寺不远,“你看那片地,约莫有百亩,土壤是关中最好的黑土,旁边就是漕渠,取水也方便。朕打算把它划给你,建一个‘农具改良坊’。”

李杰心中一喜,那片地他早就注意到了。上个月去禁苑查看皇家农田时,他特意绕过去看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旁边的漕渠水量稳定,确实是建工坊的绝佳之地。他强压着心头的激动,起身躬身:“谢陛下隆恩!”

“你不用谢朕。” 李世民摆摆手,“朕听说你一直在研究新的犁具,说是比之前的贞观犁还要省力,深耕能达五寸,适合多种土壤。建这个改良坊,就是让你能心无旁骛地钻研农具。需要什么工匠,尽管去工部挑;需要什么材料,铁、木、铜,跟户部说一声,他们会优先供应。”

“臣一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李杰激动地说道,声音都带着些微颤。他知道,这不仅是李世民对他的肯定,更是对他的期许。有了这个农具改良坊,他就能把农科院的那些技术 —— 曲辕犁的升级版、播种机的雏形、甚至简单的脱粒机 —— 都一一变成现实。

李世民看着他兴奋的样子,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像冬日里融化的冰雪:“朕等着你拿出更好的农具来。大唐的繁荣,离不开百姓的温饱,而百姓的温饱,就靠你们这些懂农桑、肯实干的人了。” 他拍了拍李杰的后背,力道不轻不重,“好好干,别让朕失望。”

“臣定当全力以赴,为陛下分忧,为大唐百姓谋福!” 李杰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御花园里。

“好了,你回去吧。” 李世民挥挥手,转身重新坐回沉香木榻上,拿起玉盘里的葡萄,“抓紧时间把改良坊建起来,朕等着你的好消息。”

“臣告退。” 李杰躬身行礼,转身缓缓退出御花园。

走在铺着青石板的甬道上,李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刚才的召见像一场过山车,先是被质问与武媚娘的关系,心头揪紧;接着又被告诫不要掺和东宫之事,如履薄冰;最后却得到了建农具改良坊的恩赐,峰回路转。

他知道,李世民今天的敲打,看似严厉,实则是一种保护。提醒他与武媚娘保持距离,是怕他被后宫牵连;告诫他远离东宫纷争,是希望他能专注于农桑主业;而划给他百亩地建改良坊,则是对他最大的支持和肯定。这位帝王,心思深沉,手段高明,既让他感受到了威严,又让他体会到了器重。

李杰回头望了一眼,李世民依旧坐在沉香木榻上,望着太液池的方向,夕阳的金辉洒在他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带着一种孤家寡人的落寞。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也更明确了 —— 专注于农技,远离纷争,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这个时代创造价值。

回到司农寺时,天已经擦黑了。老李和老张正在库房核对胡椒种子的数量,见他回来,连忙迎了上来。“大人,您可回来了,今天去宫里这么久,出什么事了?” 老李手里还拿着账本,脸上满是担忧。

李杰把李世民划地建农具改良坊的事一说,两人顿时喜上眉梢,眼睛都亮了。

“大人,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老李激动地把账本往桌上一拍,“有了专门的改良坊,咱们就能把那些新想法都变成真家伙了!上次您说的那个能同时播种的机子,还有能自动脱粒的架子,都能做出来了!”

“是啊是啊,” 老张也搓着手,满脸兴奋,“我这就去联系铁匠铺和木匠坊,让他们准备着,明天一早就去看地!”

“不急。” 李杰笑着摆摆手,走到案前,铺开一张巨大的宣纸,“我们先好好规划一下,怎么建才能最合理,最方便研究和试验。” 他拿起炭笔,在纸上画出草图,“这里建一个锻造车间,分熔炉区、打铁区、淬火区,用来打造农具的铁制零部件;那边建一个木工车间,放刨子、凿子、锯子,做犁架、木柄这些;还有这里,建一个试验车间,地面铺石板,方便测试新农具的性能,旁边再挖几块试验田,种上不同的作物,测试农具在各种土壤和作物上的效果……”

老李和老张凑在旁边,看着李杰笔下的草图一点点变得清晰,不时提出自己的建议。“锻造车间得离木工车间远点,火星子怕烧着木头。”“试验田得分块种,谷子、麦子、豆子都得有,这样测试才准。”“仓库得建在高台上,免得下雨天进水,坏了那些铁器。”

李杰听着他们的建议,不时在草图上修改,炭笔在宣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窗外的天色越来越暗,老李点燃了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三人专注的脸庞。

“还有,得建个晾晒场。” 李杰忽然想起什么,在草图一角画了个长方形,“新做的农具得在太阳底下晒晒,去除潮气,不然容易生锈。尤其是犁铧这些铁家伙,保养不好可不行。”

老张点头附和:“大人说得是。我以前在铁匠铺当学徒时,师傅就常说,铁器跟人一样,得好好伺候着,才能用得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