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非遗的年轻化传承(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最新章节。

严导在《家的味道》中展现的铁汉柔情尚在热议,“快乐星球”所倡导的理念如同无形的涟漪,持续扩散,其影响已然超越了娱乐圈本身,开始触及更深远的文化层面——那便是曾经被视为“阳春白雪”、与年轻人颇有距离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切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江城那惊世骇俗的古筝与唢呐技艺。自他在选秀舞台上一曲《广陵散》震动网络,获得非遗协会官方背书后,他便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让许多年轻人第一次发现,原来那些躺在教科书或博物馆里的“老古董”,竟然可以如此酷炫,如此直击心灵。

而“快乐星球”成立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创新融合,从江城个人的偶然展现,变成了联盟有意识的、系统性的推动。尤其是在蔡大鲲负责的音乐板块,“跨界实验”计划更是将民乐、戏曲等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意的结合,产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吸引了大量年轻乐迷。

但真正让“非遗年轻化传承”形成一股不可忽视潮流的,却是一场由下而上、自发形成的网络活动。

事情的起因,是几位热爱汉服和传统文化的年轻UP主,在某个视频平台发起了一个名为 #如果非遗会说话# 的挑战活动。他们运用现代化的视频剪辑手法、有趣的文案和生动的表演,将一些原本略显晦涩或枯燥的非遗技艺,如木版年画、皮影戏、刺绣、传统制香等,以轻松幽默、贴近年轻人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令人惊喜的是,“快乐星球”的几位核心成员,竟也悄然下场,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这场盛宴。

王撕聪和他的设计师女友林木子,联手发布了一条视频。视频中,王撕聪笨拙地尝试学习一项濒临失传的、用古法制作毛笔的技艺,弄得满手墨汁,狼狈不堪,而林木子则在一旁耐心指导,并巧妙地将这种古朴的制笔工艺与她设计的、带有现代极简风格的服饰相结合,拍出了一组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内涵的时尚大片。视频结尾,王撕聪举着一支自己亲手做出的、歪歪扭扭的毛笔,对着镜头憨笑:“虽然丑了点,但亲手做的,感觉真不一样!老祖宗的智慧,牛!”

这条视频既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精湛,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瞬间火爆出圈。

紧接着,蔡大鲲转发了联盟音乐板块一位新人创作的一首歌曲。这首歌将苏州评弹的婉转唱腔与轻快的电子节拍融合,歌词则描绘了现代都市青年对江南水乡的向往与隔阂,旋律抓耳,意境新奇,被无数网友用作短视频背景音乐。

甚至连一向专注于内容制作的严导,也指挥团队拍摄了一系列微纪录片,镜头对准那些默默坚守在非遗传承一线的年轻手艺人,记录他们如何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尝试用新媒体的方式推广、用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改良作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的故事。片子拍得真挚动人,引发了大量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讨论。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江城,虽然并未直接参与这些线上活动,但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他就像一面旗帜,一个成功的范例,告诉所有年轻人:玩传统的,也可以很酷,很受欢迎。

更重要的是,“快乐星球”本身,就为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极具吸引力的出路和榜样。看,连顶流影帝、知名导演、音乐才子都在认真对待并创新传播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

于是,一股自发学习、传播、创新非遗技艺的风气,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

美术学院的学生,将敦煌壁画的元素融入动漫设计;音乐学院的学子,尝试用爵士乐演绎传统民乐曲牌;手工爱好者们聚集在线上线下,交流锔瓷、金缮等修复技艺,赋予破损器物新的生命;甚至还有一些游戏公司,主动联系非遗传承人,寻求将传统技艺、民俗故事以更生动的方式融入游戏场景……

曾经门可罗雀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始陆续有年轻的访客带着好奇与求知欲前来拜师学艺;相关的主题展览、体验工作坊也变得一座难求;网络上,关于非遗的话题讨论热度持续攀升,相关的文创产品销量节节走高。

非遗协会的一位老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激动得眼眶湿润:“我们呼吁、保护了这么多年,效果一直有限。没想到,让这些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看似不搭边的娱乐联盟,是江城这样一个年轻人带来的连锁反应……这是真正的‘活态传承’啊!”

这一切的发生,并非源于某项行政命令或大规模的宣传投入,而是“快乐星球”所倡导的“快乐”、“真实”、“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恰好与年轻一代追求个性、认同感与文化自信的内在需求相契合,从而点燃了那把名为“热爱”的星星之火。

江城用他的古筝和唢呐,撬动了一块沉重的巨石。

而“快乐星球”则顺势而为,为随之涌出的清泉,开辟了多条奔流向前的河道。

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中沉默的标本,也不再是老一辈人口中即将消逝的叹息。它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活力的姿态,奔跑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之巅,融入年轻一代的血液与生活,完成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年轻化”蜕变。

这场蜕变,无关功利,只因热爱。

而这,或许正是最强大、也最持久的传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