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浴火重生:邯郸城墙争夺战(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最新章节。

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三时,邯郸城。

夜色如墨,细雨未停。林文澜站在指挥所内,凝视着沙盘上标注的敌我态势。连续四日的激战,让这座千年古城满目疮痍,但城头飘扬的青天白日旗依然在夜风中猎猎作响。

"总座,各部队伤亡统计已经出来。"周志宏的声音带着疲惫,"我军可用兵力已不足一万八千人,弹药库存仅能维持两日激战。"

林文澜的目光扫过沙盘上代表日军的红色箭头:"日军情况如何?"

"据侦察,第27师团伤亡超过六千人,但其后续部队正在源源不断赶来。另外..."周志宏顿了顿,"我们发现日军正在调集重炮,很可能是240毫米榴弹炮。"

林文澜眼神一凛:"通知各部队,立即加强工事防护,特别是防炮掩体。命令后勤处,将最后一批弹药优先配发给城墙守军。"

凌晨四时,邯郸城东,第12集团军阵地。

黄伯韬中将亲自巡视着残破的防线。士兵们正在利用战斗间隙加固工事,许多人带着伤,但仍然坚持工作。

"军座,三号防炮洞昨晚被直接命中,里面一个排的弟兄..."参谋的声音哽咽了。

黄伯韬沉默片刻,拍了拍参谋的肩膀:"记住他们。现在,我们要为活着的弟兄们做好准备。"

在城墙拐角处,工兵连长赵德明正在指挥士兵埋设最后一批地雷。这位从南京突围出来的老兵,脸上新增了一道深深的伤疤。

"弟兄们,把跳雷埋在开阔地,反坦克雷集中在主干道。让小鬼子也尝尝挨炸的滋味!"

士兵们默默执行着命令。他们知道,这些地雷将是阻止日军坦克的最后屏障。

清晨五时,天色微明。日军阵地上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炮声。这一次的炮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猛烈,240毫米重炮的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声落下,整个邯郸城都在颤抖。

"防炮!全体进入掩体!"

士兵们迅速躲进加固过的防炮洞。巨大的爆炸声接二连三地响起,阵地剧烈震动,尘土从防炮洞顶棚簌簌落下。

一枚240毫米炮弹直接命中了城墙东南角。厚重的城墙像纸糊般被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躲在后面的一个机枪班全体殉国。

"报告!东南角城墙被炸开,宽度约二十米!"

黄伯韬立即命令:"第11师立即组织兵力封锁缺口!工兵连马上设置障碍物!"

炮击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当炮火开始延伸时,阵地上已经面目全非。许多防炮洞被直接命中,整排整连的士兵被活埋。

"各连报告情况!"军官们在废墟中奔走呼喊。

伤亡数字不断传来,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

上午六时三十分,在炮火掩护下,日军发起了总攻。这一次,他们投入了最精锐的突击队。

在东南角缺口处,日军特种兵利用烟幕弹掩护,快速向缺口突进。他们装备着百式冲锋枪和火焰喷射器,战斗力极强。

"守住缺口!"第11师师长孙立人包扎着伤口,亲自在缺口后方指挥。

中国士兵用密集的火力封锁缺口,但日军的火焰喷射器给守军造成了巨大伤亡。炽热的火焰吞噬着一切,许多士兵在烈焰中化作焦炭。

"火箭筒!打掉那个喷火兵!"孙立人大声命令。

一名火箭筒手勇敢地站起,瞄准了正在喷射火焰的日军。但就在他扣动扳机的瞬间,一串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

"妈的!"孙立人夺过一挺轻机枪,对着缺口处疯狂扫射。

激烈的战斗在缺口处持续了半个小时。日军尸体在缺口处堆积如山,但更多的日军仍在不断涌来。

上午七时,日军终于突破了东南角缺口,大批步兵涌入城内。

"命令预备队投入战斗!把鬼子赶出去!"黄伯韬焦急万分。

第12集团军最后的预备队——军属特务营投入了战斗。这支精锐部队装备着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战斗力极强。

营长周浩是个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他冷静地指挥部队占据街道两侧的制高点。

"一排封锁街道,二排占领左侧楼房,三排准备手榴弹突击!"

特务营的突然出现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密集的火力从街道两侧倾泻而下,冲进城内的日军顿时陷入混乱。

但日军的反应也很迅速。他们立即呼叫炮兵支援,同时组织兵力向两侧楼房发起进攻。

在左侧一栋三层楼房内,二排的士兵们与日军展开了逐层争夺。手榴弹在楼梯间爆炸,冲锋枪在走廊中对射,整栋楼房变成了血腥的屠宰场。

排长李强在二楼楼梯口用轻机枪封锁通道,连续击毙了十多名日军士兵。但日军的香瓜手雷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临终前,他拉响了身上最后两枚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

上午八时,涌入城内的日军被全部歼灭,东南角缺口重新被封锁。但特务营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全营伤亡过半。

"报告军座,缺口已经堵住,但我们没有预备队了。"周浩浑身是血,左臂用绷带吊在胸前。

黄伯韬看着这位伤痕累累的营长,沉声道:"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去救护所处理伤口。"

"不,军座,我还能战斗!"

就在他们说话时,日军的新一轮进攻又开始了。这一次,日军改变了主攻方向,集中兵力攻击城墙西北角。

西北角守军是第13集团军第7军的一个团,经过连日激战,该团仅剩不足五百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