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英魂不朽:抚恤与新生(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最新章节。
一九四三年九月十五日,密支那的清晨被一阵急促的电报声打破。林文澜刚刚结束晨练,周志宏就手持电文快步走来,脸上带着罕见的激动神色。
"军座,重庆急电!委员长亲自批示,从各战区抽调的三千余名老兵已经集结完毕,正在开赴密支那的途中!"
林文澜接过电文,双手微微颤抖。这不仅是兵员的补充,更是对他们这支残军的最大肯定。电文中还特别要求,必须尽快整理上报曼德勒战役的阵亡将士名单,按籍贯造册,以便发放抚恤金。
"立即召开全体军官会议!"林文澜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我们要让每一个将士都知道,他们的牺牲没有被遗忘!"
整理英名录
在集团军指挥部,一场特殊的工作展开了。参谋们搬出厚厚的官兵名册,开始逐人核对。这是一项沉重而神圣的任务,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
"王大山,河南开封人,第1师第2团上尉连长,曼德勒北门阵亡..."
"李志强,湖南湘潭人,特种作战师少校营长,最后时刻引爆炸药与敌同归于尽..."
"赵小虎,四川成都人,第3师工兵营中士,为炸毁日军坦克牺牲..."
周志宏亲自监督这项工作的进行:"每一个字都要核对清楚,这关系到阵亡弟兄家人的抚恤金,绝不能有任何差错!"
林文澜则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亲自撰写阵亡将士名录的序言:
"自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十二日至十九日,我第十一集团军奉命死守曼德勒,与四万日军血战八昼夜。是役也,我将士抱必死之心,行非常之勇,终使顽敌丧胆,扬我军威。今谨列阵亡将士名录,凡三千六百四十三人,皆为国家干城,民族精华..."
写到动情处,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也不禁潸然泪下。他想起林文斌在城东阵地上最后的呼喊,想起周大海在南区街垒的决死反击,想起王小虎不愿被俘的刚烈...
抚恤标准的落实
根据军政部颁布的《陆军阵亡将士抚恤条例》,参谋处详细核定了各级官兵的抚恤标准:
"上将阵亡,抚恤金三千元,年抚恤金八百元;"
"少尉阵亡,抚恤金三百元,年抚恤金八十元;"
"士兵阵亡,抚恤金一百二十元,年抚恤金三十元..."
看着这些数字,林文澜眉头紧锁:"这些钱,如何能补偿一个生命的价值?如何能抚慰失去儿子的母亲?"
他特别指示:"在我们的报告中要特别说明,曼德勒战役的惨烈程度远超寻常,建议军政部特事特办,提高抚恤标准。"
更令人痛心的是,许多阵亡官兵的籍贯在沦陷区,抚恤金根本无法送达。针对这一情况,林文澜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重庆设立专用账户,将他们的抚恤金暂时保管,待抗战胜利后,我们要亲自送到他们家人手中!"
全军公祭仪式
九月二十日,第一批补充兵员抵达密支那。这些从各战区抽调来的老兵,大多经历过多次战役,他们的到来立即给整训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训练场上,新老兵之间的交流格外令人动容。来自长沙会战的老兵王铁柱,正在向曼德勒幸存者传授巷战经验:
"要注意窗户!在长沙我们吃过亏,鬼子专门从二楼窗户往下扔手榴弹..."
来自鄂西会战的机枪手李振国,则带来了新的机枪战术:"点射比连射更有效,既能节约弹药,又能迷惑敌人..."
而曼德勒幸存者们,则向新战友们讲述着那八天血战的教训:
"在街道拐角一定要先扔手榴弹..."
"对付日军特攻队,必须保持距离..."
"建筑物之间的火力配合至关重要..."
林文澜视察训练时,看到新老兵之间毫无隔阂的交流,深感欣慰:"这就是中国军人的传承!牺牲者的经验,将通过生者继续传承下去!"
庄严的公祭仪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