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赵顼组合拳(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宋神宗的新宋》最新章节。

“不。”赵顼断然摇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是堵不住的。更何况,他们是‘士’,是‘大夫’。”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秋夜星空,“朕要的,不是让他们闭嘴,而是要让更多的人,听到朕想让他们听的声音,思考朕想让他们思考的问题。”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李宪:“李宪,你记下。朕有几件事,要你皇城司去办。记住,要不着痕迹,因势利导。”

一场由皇帝亲自策划、皇城司负责执行的、针对士大夫舆论的精密引导行动,悄然展开。这套“组合拳”包括:

其一:精心“泄密”:皇城司通过几个与各方关系都不错、看似“消息灵通”却立场相对中立的低阶官员(如某位资格老、人缘好的给事中或起居注官)

在私人聚会、茶余饭后,“无意”中透露更多御前辩论的细节。尤其重点渲染赵顼对“维州故事”的深刻解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强调其“非为逞强,实为护佑归义之民,此乃超越邦交小信的人主大信”,并将赵顼“罚种谔是执国法,守绥州是固社稷”的切割逻辑,包装成“法度严明、赏罚分明”的英明表现。

定向“吹风”:将有选择性的、显示西夏内部梁太后与罔萌讹权力斗争激烈、各部族离心离德、财政困窘的边关密报,通过可靠渠道,“分享”给一些以稳重务实着称的翰林学士、国子监博士。

让他们自行得出“西夏外强中干,此时强硬或是最佳时机”的结论,并通过他们的口传播出去,潜移默化地削弱“必招大战”的恐慌论。

其二:鼓励“务实派”发声:皇城司暗中示意与吕惠卿、曾布关系密切的中下层官员、太学生,就绥州问题撰写策论、诗文。

但引导他们避开空洞的道德争论,聚焦于几个更具体、更具说服力的议题:

算经济账:由精通算学的太学生或户部低级官员出面,详细核算坚守绥州的长期边防成本。

与昔日“庆历增币”及可能因退让引发的连锁领土索赔成本进行对比,论证“今日寸步不让,方是长远省钱安民之道”。

讲战略价值:通过兵部或枢密院底层熟悉边情的官员,撰写分析文章,深入剖析绥州对于屏蔽延安、连接河东路、威胁西夏腹地的巨大战略价值,用军事地理的硬知识说服那些关心国防的务实派官员。

引历史教训:组织文章,不再空谈仁义,而是具体回顾“庆历增币”后,西夏是如何得寸进尺,边患如何并未真正平息的历史事实,强调“妥协换不来和平,实力方能止战”的残酷现实。

挖掘“中间派”的正面言论:皇城司密探密切关注那些在听到辩论详情后,私下表示理解或认为皇帝“言之有理”的中间派官员。

李宪的人会设法接触他们,提供一些“独家的”、“不那么敏感”的边情信息,鼓励他们将思考写成札记或私下交流,并暗中推动这些相对理性的声音在士林圈子里小范围传播,营造一种“沉默的大多数开始理性思考,并非一味反对”的微妙氛围。

其三:皇城司动用其掌控的部分民间说话人(说书先生)和文抄书肆,开始流传“种将军风雪筑绥州”、“绥州军民一心抗敌虏”的悲壮故事。

故事重点描绘边疆将士和民夫在天寒地冻中,如何用新式的“水泥”抢修城防,如何用“石炭炉”抵御严寒,艰苦卓绝,忠勇可嘉。

将绥州守军塑造为为国守边的英雄群体,激发士民特别是年轻士子的爱国情怀和对边疆将士的同情。

这巧妙地将议题从“该不该打”的道德争论,部分转向了“如何支援前线英雄”的情感共鸣和现实关怀。

其四:皇城司在太学的眼线,开始引导一场看似纯粹的学术辩论,

主题是“王霸之辨在今日之应用”和“经权之道如何平衡”。

鼓励支持变革的太学生撰文,论证在强敌环伺的危局下。

“王道”需以“富强”为基础,必要的“权变”和“事功”正是为了最终实现“王道”理想,将赵顼的政策诠释为儒家经典“通权达变”、“与时俱进”的智慧体现,而非对传统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