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品鉴会下(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宋神宗的新宋》最新章节。
曾公亮作为计相,掌管国家财赋,立刻从另一个角度接话,他袖中手指微动,似乎仍在默算文书上的数字:
“韩相老成谋国,所虑深远,句句金石之言!然,臣掌财赋,统览国用,所见或稍有不同。”
他先肯定了韩琦的担忧,随即话锋一转:“陛下,娘娘,臣观此物,于军旅边事之大计,价值或远胜于市井之利。
我朝北境、西北,苦寒之地,边军将士戍守堡寨,每至隆冬,取暖所需柴炭巨万。采集艰难,运输耗费更是惊人,沿途民夫苦不堪言,国库为之虚耗。若以此物替代,其省下之巨额费用、所解放之运输民力、乃至因此提升之士气与战力,实不可估量!”
他向前微踏一步,声音提高,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突破口:
“故臣愚见,或可暂不涉足民间柴市这潭深水,而专注于军用之需。
一则可完美避开‘与民争利’之嫌,
二则能最快、最直接地强军固本!此乃扬长避短,以点破面之上策!民间之利,或可暂缓图之;强军之机,却刻不容缓!”
他将议题从危险的民生领域,巧妙地牵引至无人可以质疑的国防安全领域。
文彦博身为枢密使,掌管军事,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会了曾公亮的深意,捻须缓声道:
“明仲(曾公亮字)此议,深得枢要!河北、陕西诸路,边陲苦寒,烽燧戍堡,将士们冬夜苦寒尤甚。
若敕令河北、陕西诸路禁军及沿边戍军,优先换装此物与配套炉具,其利有三:
一则可极大缓解边军冻馁之苦,保士卒战力;
二则此二路本就煤源丰富而木柴相对匮乏,就地取材,事半功倍;
三则,其地远离汴京是非之地,柴薪行会势力鞭长莫及,推行阻力最小。此正合《孙子兵法》所言‘避实击虚’。
待军中广泛应用,见得大效,根基稳固之后,再徐图民间推广之法,则水到渠成矣。”
他将“以点破面”的战略具体化、地理化,选择了最优的突破口。
一直仔细检查炉灶、甚至用手指感受过炉温的章惇,此刻声音铿锵而起,带着他一贯的锐利与务实:
“文相公筹划得当!然既定策专供军用,则规制、标准、安全,绝不可如民间般松散!
既知有畏潮、易碎、浊气三弊,则必须以雷霆手段克之!
臣请奏:应立即于军器监下,特设‘煤炉作’,专司此事。召集工匠,研制防潮之法、改良配方增强煤饼韧性、设计减震之运输器具。
更需由枢密院行文,颁下严令:凡军中使用此炉,营帐取暖,必须预留通风口,违此令者,以军法论处,绝不姑息!非如此,不能取其大利而避其大害,更不能将此物真正转化为可靠的战力!”
他提出了具体的执行机构和平格的安全军令,展现了极强的执行力。
吕惠卿沉吟片刻,接口道,他的思维更倾向于制度设计:
“子厚(章惇字)兄所言极是,军器监改制,势在必行。然臣以为,全部官造,恐效率低下,亦易生弊。不若仿效茶盐之法,行‘煤引’特许之制。
可允曹家等合规商户,依朝廷定下的‘军需法式’专供禁军边军,朝廷则确保其销路,并给予相应钱粮、税收之利。
如此,朝廷未与民争利,反是授民以利(稳定的军需订单),强军之目标亦可达成,岂不两全?至于民间,可视其自愿,愿仿此规制者,朝廷可提供法式,但暂不强制,亦不承担主责,如此,则非‘与民争利’,乃‘与民便利’。”
他构思了一套官督商办、以契约和利益为驱动的供应体系,再次巧妙避开了政治风险。
始终关注技术细节的苏颂,立刻对“法式”二字表示高度赞同:
“吕学士所言‘法式’至关紧要!臣观此炉,其孔洞之深浅、疏密、排布,乃至炉壁之厚薄,绝不可任由工匠凭经验随意打造。
必须由工部、军器监牵头,详加测算实验,定下最优之规制,刊印成图谱、法式,严格颁行于所有承接军需之作坊。如此,则出产之物规整划一,效能最高,浪费最少,安全最有保障。”
冯京最后笑着总结,其考虑更为全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