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苏府见三苏(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宋神宗的新宋》最新章节。

“殿下!此等‘济世良方’……殿下……也觉是正道吗?!也觉是……为天下苍生计吗?!”

这番言论,如同惊雷炸响在寂静的内室!句句直指韩绛盐政新法的弊端与执行中的酷烈!其言辞之激烈,指控之尖锐,完全符合历史上苏轼“口无遮拦、常以诗文批评时政”的性格!

更是对太子赵顼(韩绛弟子)的当面质问!烛火在赵顼沉静的眸中跳跃,映着他那张年轻却波澜不惊的脸庞。他静静地听着苏轼的慷慨陈词,脸上没有半分愠怒,甚至连一丝惊讶也无。仿佛这一切,早在他预料之中。直到苏轼语毕,胸膛因激动而微微起伏,室内只剩下苏洵微弱的呼吸声。

赵顼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静,如同深潭不起微澜:

“子瞻兄……快人快语。”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榻上昏睡的苏洵,又落回苏轼那张写满激愤与率真的脸上,唇边那抹极淡的弧度似乎加深了些许:

“江南之事,孤……略有耳闻。”

“韩公行事,或有峻急之处。然……盐政百年积弊,沉疴入骨。”

“刮骨疗毒,岂能不痛?”

“除旧布新,岂能无伤?”

他向前踱了一步,靠近卧榻,目光落在苏洵苍老枯槁的脸上,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深邃:“老泉先生着《权书》,论天下大势,言‘ 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 ’。”

“治国……亦如是。”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

“阵痛……在所难免。”

他抬起眼,目光再次迎向苏轼:

“子瞻兄忧国忧民之心,孤……深敬之。然……”

他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

“盐引新法,乃为国节流,为边筹饷,为万世开太平之基! 纵有瑕疵,纵有酷吏借机生事,亦当砥砺前行,补弊纠偏! 而非……因噎废食!”

“至于东南民情……”

赵顼目光微凝,

“孤已遣吕惠卿为巡盐御史,持东宫谕令,赴东南、漕司、边镇,专司稽查盐引纳粮诸弊!凡有贪墨酷虐、盘剥百姓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苏轼怔住了!他没想到太子会如此坦然地承认新法有“阵痛”,更没想到太子早已洞悉弊端,并已派出心腹干员去纠察!那句“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更是引用了父亲苏洵《权书》中的名言,直指核心!

这既是对他质问的回应,更是对他父亲学问的尊重!其气度、其见识、其手腕……远超他的预想!他胸中那股激愤的火焰,仿佛被一盆冷静的冰水浇下,虽未熄灭,却不再那么灼热逼人。

他张了张嘴,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就在这时,榻上传来一声微弱的咳嗽。苏洵缓缓睁开了浑浊的双眼。他似乎听到了方才的对话,目光艰难地转动,最终落在赵顼身上。

“父……父亲!”

苏轼、苏辙连忙扑到榻前。苏洵枯槁的手微微抬起,指向书架方向,嘴唇翕动,发出微弱的声音:

“……《权书》……《洪范论》……呈……呈予……殿下……”

苏轼会意,连忙从书架上取下两部装帧古朴的书籍,恭敬地捧到赵顼面前。赵顼双手接过,看着封面上那熟悉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对着榻上的苏洵,深深一揖:

“孤……谢先生赠书。先生安心静养,保重贵体。”

苏洵浑浊的眼中,似乎闪过一丝欣慰的光芒,随即又疲惫地闭上。赵顼不再停留,对苏轼、苏辙微微颔首:

“二位好生照料先生。孤先告辞。”

他转身,玄色袍袖轻拂,步履沉稳地走出内室。烛光将他的身影拉长,投在寂静的庭院中。苏轼捧着父亲的书,站在门边,望着太子消失在院门外的背影,久久不语。方才那番交锋,太子沉静如渊的气度,引经据典的智慧,洞悉弊端的清醒,以及……那不容置疑的变革决心,都深深印刻在他心中。

“兄长……”

苏辙低声唤道。苏轼回过神,低头看着手中的书卷,又抬头望向那深邃的夜空,长长地、复杂地……叹了一口气。

夜风拂过庭院,槐叶沙沙作响。苏宅内,药香依旧。而一场关于帝国未来道路的碰撞与思考,已在这位文豪心中悄然埋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