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半山定盐政(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宋神宗的新宋》最新章节。

治平三年二月末,江南的冷比汴京更甚,那是一种湿冷入骨、沁透骨髓的阴寒。两浙路转运使司衙署设在杭州,虽楼阁宏丽,却因临海近水,加上连日阴雨,厅堂内弥漫着一股驱之不散的霉湿气息,混杂着海风的咸腥,令人胸闷。

正堂之上,炭火盆烧得通红,却烘不暖满室凝重的空气。权判三司使、东南盐政革新制置使韩绛,身着厚重的紫貂裘氅,端坐主位。他花白的须眉上沾染着旅途的风霜,眼窝深陷,面色疲惫,唯有那双深陷的眼睛,依旧锐利如鹰隁,扫视着堂下肃立的四位得力干将。

案头堆积着如山的卷宗、账簿、舆图。空气沉闷湿冷得如同随时拧出水的衣裳。 韩绛的手指,缓缓翻开一本用朱砂批注的账簿。那是两浙路盐课司呈上的治平二年盐课总录。他的冰冷指尖划过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最终停留在一个被朱笔重重圈出的条目上:

“两浙路,岁额盐课:八十二万贯。 实收盐课:四十七万六千三百贯有奇。 亏空:三十四万三千七百贯。”

韩绛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猛地合上账簿,那沉闷的声响如同重锤砸在每个人心头!他抬起眼,目光如电,射向站在下首左侧、面色黝黑、风尘仆仆的陈安石(盐铁推官兼提举福建路诸盐场公事):

“安石!两浙路盐课,岁亏近半!你提举盐场,巡查月余,所见实情如何?”

陈安石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双手捧上一本边缘磨损、纸页发黄的厚册子,声音带着一种压抑的沉重:

“制置使容禀!此乃下官连日来巡查杭州、秀州、明州等十二处大盐场,核验盐丁名册所得!”

他翻开册子,指着上面密密麻麻、被朱笔勾销的名字,

“治平二年,两浙路盐户逃亡、病故、绝户者,总计三千七百二十一丁! 现存盐丁,老弱病残居多,青壮劳力十不足三!盐场十灶五空,煎盐无力!此乃盐课亏空之根!”

“三千七百二十一丁!”

韩绛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数字背后,是三千多个濒临崩溃的家庭!是盐户世代为奴、生不如死的血泪控诉!他强压下心头的怒火与悲悯,目光转向右侧。 李常(发运司判官兼提点东南盐路缉私纠察事)不等韩绛点名,已踏前一步,将一份墨迹未干的奏札高高捧起!他面色铁青,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声音却冰冷如刀:

“制置使!盐课亏空,根在蠹虫!在贪墨!在无法无天!”

他展开奏札,语速快如连珠炮,

“下官奉令稽查盐务吏治,所查触目惊心!盐场提举官,勾结地方豪商,虚报盐斤损耗,克扣盐户口粮!盐仓监官,监守自盗,以次充好,官盐入库十成,出库仅剩七成!更有巡检司胥吏,与私盐枭首暗中勾结,收受‘买路钱’,对私盐船队视而不见!甚至……”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切齿之恨,

“有盐吏公然勒索盐户,逼其将所产盐斤‘自愿’低价售予指定盐商!盐户稍有不从,轻则鞭笞,重则诬陷通匪,下狱致死! 此等蠹虫,盘踞盐场,吮吸民脂民膏,蛀空朝廷盐利!盐课焉能不亏?!盐政焉能不烂?!”

他每说一句,堂内温度便降一分!那一条条血淋淋的罪状,如同毒蛇般缠绕在每个人心头! 韩绛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强忍着拍案而起的冲动,目光投向站在李常身侧、眉头紧锁的杨汲(水部郎中兼提举东南盐场沟渠引排营田使):

“杨汲!盐户逃亡,蠹虫贪墨之外,盐场生产如何?日晒新法推行,可有窒碍?”

杨汲连忙上前,展开一张绘制精细的《两浙盐场沟渠图》。他指着图上纵横交错的引潮渠、蓄卤池、结晶池,声音带着技术官僚特有的焦虑与急切:

“制置使请看!推行日晒法,首要在于引潮顺畅、蓄卤充足、排灌得宜!然……”

他指尖重重戳在几处关键节点,

“沿海多处引潮渠闸,年久失修,木朽石裂!海潮大时难入,退潮时卤水倒灌!多处蓄卤池堤坝坍塌,卤水渗漏严重!结晶池池底不平,卤水分布不均,结晶粗劣!”

他越说越急, “更兼去岁秋冬少雨,上游河道水位下降,用于冲刷盐池淤泥的淡水亦告急!盐场十之七八,卤池半涸,产盐量骤减! 下官已督工抢修,然工程浩大,非旬月可成!且……且地方官府推诿,物料钱粮筹措艰难!”

他道出了最现实的困境——没钱没人! 韩绛的目光最后落在一直沉默立于角落阴影里的曾布(盐铁判官兼两浙盐务分司提点)身上。这位年轻气盛、以干练敢为着称的官员,此刻却眉头紧锁,面色凝重。

“曾布!你总领两浙盐务分司,统筹全局。有何难处,直言无妨!”

曾布深吸一口气,踏出阴影,走到堂中。他年轻的脸庞上带着连日奔波的风霜,眼神却异常锐利:

“制置使!诸公所言,皆为实情!盐户困苦、吏治腐败、设施朽坏,此乃沉疴!然……”

他话锋一转,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直面现实的沉重,“下官以为,当前最大之困,在于‘人心’与‘钱粮’!”

“人心?”

韩绛目光一凝。

“是!”

曾布点头,“盐户逃亡,非仅因苦役盘剥!更因百年‘世囚’之制,使其绝望!彼等视盐籍如枷锁,视盐场如地狱!纵使大人颁下‘一子承户、余子归民’之仁政,然……”

他苦笑一声,“彼等早已心死! 逃亡者不敢归,在籍者亦惶惶不可终日!此乃百年积怨,非一纸诏令可解! 需以实利安抚,以时间抚平!然朝廷……等不起!”

他顿了顿,继续道:

“吏治腐败,盘根错节!地方盐吏、胥吏、乃至部分官员,早已与盐商、私枭结成利益同盟!动一人,则牵动一张网! 李大人所查罪证,固然确凿,然若依律严办,恐激起大规模罢怠、甚至引起哗变!盐场瘫痪,则盐课立绝!此险实在不可不察!”

“至于钱粮……”曾布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无奈,“修渠闸、筑池堤、造水车、购物料等处处需钱!然三司度支艰难,所拨革新款项杯水车薪!地方府库空虚,盐课亏空自身难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杨大人纵有通天之能,无钱无粮,亦难施展!”

曾布一番话,如同冰水浇头,将盐政革新面临的深层次困境——百年积怨形成的绝望民心、盘根错节的腐败利益同盟、以及最根本的财政枯竭——赤裸裸地剖开在韩绛面前!这已非简单的技术或吏治问题,而是涉及社会结构、利益分配、财政根基的系统性绝症! 堂内一片死寂。

只有炭火盆偶尔爆出噼啪的轻响,更衬出气氛的压抑与沉重。陈安石、李常、杨汲皆面色凝重,默然不语。韩绛靠在椅背上,闭上双眼,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冷的紫檀扶手。那“哒、哒”的轻响,如同他沉重的心跳。 江南富庶甲天下?此刻在他眼中,这片烟雨朦胧的土地,却如同一个巨大的、流着脓血的沼泽!每一步,都深陷泥潭!每动一刀,都触及最敏感的神经!皇帝那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此刻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破局……破局之策何在?!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韩绛紧闭的双眼猛地睁开!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光芒!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寻找一切可能的助力!

“备轿!”

韩绛霍然起身,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去江宁府!” 江宁府(今南京)。

城东,半山园。 此地因王安石(字介甫)丁母忧守制而居。园内亭台楼阁依山而建,虽值寒冬,松柏苍翠,梅影疏斜,自有一股清幽之气。一间临崖而筑的轩室,三面开窗,视野开阔。轩内陈设简朴,唯书案、琴台、棋坪、茶具而已。壁上悬一幅水墨山水,意境苍茫。

王安石一身素服,立于轩窗前。窗外是灰色的天空和远处覆雪的钟山轮廓。他身形清瘦,面容略显憔悴,但那双深邃的眼眸,却锐利如电,仿佛能穿透重重迷雾,洞察世间根本。

他手中握着一支饱蘸浓墨的紫毫笔,正对着一幅铺开的素白宣纸凝神。 笔锋落下,力透纸背!一个硕大的“变”字,跃然纸上!那字结构奇崛,笔画如刀似戟,带着一股冲破一切桎梏、撕裂旧有秩序的磅礴气势!墨迹淋漓,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决心!

就在这时,老仆悄然入内,躬身呈上一份拜帖:“老爷,杭州韩绛韩相公……来访。” 王安石执笔的手微微一顿。笔尖悬停在“变”字最后一笔的收势处,墨汁凝聚欲滴。他缓缓抬起头,目光越过老仆,投向窗外通往山下的蜿蜒石径。那目光深邃,带着一丝了然,一丝探究,更有一丝期待老友的喜悦。

韩绛这位顶着滔天压力、执掌东南盐政革新大权的老臣,此刻不在杭州坐镇,却冒雪来访江宁。王安石嘴角,缓缓勾起一丝极淡、却意味深长的弧度。他轻轻放下紫毫笔,那饱蘸浓墨的笔尖,在“变”字最后一笔的空白处,悬停着,如同一柄蓄势待发的……利剑!

“请。”

王安石的声音平静无波。 老仆躬身退下。王安石转身,目光再次落在那力透纸背的“变”字上。窗外,寒风卷起几片枯叶,扑打在窗棂上。 山雨欲来风满楼。

江宁府,半山园。临崖轩室,寒气被炉火驱散大半,却仍有一丝清风透窗而入。窗外残雪未消,映着室内摇曳的烛火,将王安石素白的身影投在悬挂于壁的巨幅“变”字上,更显孤单。

韩绛与王安石对坐于一张朴素的紫檀棋盘两侧。棋盘上未落一子,却摊开着一张墨迹淋漓的《两浙、淮南漕运耗损节点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运河、码头、关卡、仓场,其间以朱笔勾连,如同一条条连接起来的血管。 王安石粘墨的手指,此刻正点在图上一处标注着“润州(镇江)转运仓”的位置。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锐利与冰冷的务实:

“韩公,盐政之弊,非独盐场之腐、盐户之苦、盐法之朽!”

他指尖沿着运河线缓缓移动,划过扬州、楚州、泗州等每一个节点,都如同一个巨大的疮疤,

“官盐之溃,半在盐场,半在路途!” 韩绛目光一凝,身体微微前倾。

“千里转运!”王安石语速加快,字字如刀,“盐自盐场入仓,自仓装船,船行运河,逢闸过卡,遇州入仓!层层盘剥! 仓场胥吏索‘垛地钱’、‘看仓钱’!漕船纲首索‘带私钱’、‘压舱钱’!沿途税卡、巡检司索‘过路钱’、‘查验钱’!更有地方豪强勾结漕吏,强征‘脚力’、‘损耗’!盐未抵市,十斤已去其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