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书斋夜话(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宋神宗的新宋》最新章节。
国库每年供养宗室的巨额开支,已成为一个盘踞在财政上的沉重毒瘤。地方上因宗室勋贵争占田产、奴役百姓而引发的民怨讼案更是层出不穷,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收到的相关弹劾和请愿早已堆积如山。
然而,谁敢直指其非?太祖太宗血脉,皇权统治神圣性的象征!历代君主即便偶有裁抑念头,也必须权衡利弊,投鼠忌器,在巨大的伦理压力和“薄待亲亲”的道德责难面前,最终多半以安抚妥协告终。
仁宗皇帝仁厚之名播于四海,在处置宗室问题上也倍加谨慎,宁可节缩宫廷费用,也不敢轻易触动这根庞大而布满荆棘的神经。何况曹太后如今还在。今日,颍王殿下,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亲王,却借着向老师请教奏章文义的机会,如此突然地将这张早已成为禁忌的牌面,翻到了阳光之下!
韩绛强压下心中惊愕,面上不动声色。他双手捧起那份札子抄本,动作依旧恭谨,指尖却划过那“恩养数世,无所事事”的字句。
他的目光变得异常凝重,字斟句酌,每一个音节都如履薄冰:“殿下明鉴。司马君实此处所言‘无益’,实则是痛心疾首之语,绝非否定祖宗血脉根基。”
韩绛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其所指,在于痛陈朝廷以民之膏血赡养无数宗室子弟,而其中尤以疏远支系最为显着——彼等既无实际职事报效朝廷,亦不操持任何生业,坐耗巨资,于国家无尺寸之功。其‘无益’,正是此意。此乃朝野有识之士共见之忧患,非独司马公一人之见。”
他略作停顿,观察着赵顼的反应。少年依然眉头微蹙,认真聆听,那副专注思索的神情,让韩绛心底那模糊的猜测逐渐清晰起来——这疑问绝非一时兴起。韩绛将声音再压低几分,语气中带上一种沉重的忧虑:
“殿下,司马公其言虽直,其心却炽。他所忧虑者,乃是这庞大的‘宗室支耗’如同附骨之疽,日夜吮吸朝廷有限之财赋。试想,边陲士卒粮饷待哺,河工堤防岁修缺金,地方仓廪需备灾荒……民力有限,朝廷岁入有定额,若此巨万之资尽数消耗于无用之地,则国家真正急需之处,如边事如河患如民生,又将如何措置?”
韩绛抬起头,目光灼灼,看向这位未来最有可能继承大位的王爷,那忧虑之后,深藏着一线试探与决断,“积弊至此,如江河之下游淤塞渐重,今日不改,他日恐成滔天之洪,非大圣大智者,难以下手裁断。司马公所论,实属逆耳忠言,为朝廷长远计!”
赵顼静静听着,没有立刻回应。他的视线重新落回那份奏书抄本上,指尖无意识地划过那“痛惜”二字。韩绛的话语,已然将这层遮掩捅破,直指核心。沉默在书斋中流淌。
许久,赵顼才缓缓抬起头。他眼中的懵懂困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韩绛从未在少年亲王眼中见过的深邃光芒,那光芒充满坚定,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冷静。
“先生,司马公之忧思,学生……懂了。”赵顼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取之于民甚厚,而散于无益之人,岂不可惜乎?’字字如锥,锥心刺骨。祖宗垂怜亲族,恩泽广布,本是仁厚。
然物极必反,恩养过甚,流于浮滥,反成民之重负,国之大患。此非仁,实乃弊!今日之‘不忍’,来日必酿大祸。”
他没有说“我要如何”,他只是冷静地陈述着这如同磐石般沉重的结论。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一个十七岁少年绝不应有的对朝局深重痼疾的认识,和对未来道路的清晰预判。
韩绛的心,彻底被撼动了。他仿佛看到了少年亲王平静话语下那汹涌的激流——那是洞察时艰后的责任感,感同身受体会到积弊的紧迫感,是敢于触碰最危险藩篱的决心!这绝非普通少年亲王应有的见地与魄力!
“殿下!” 韩绛声音微颤,站起身,深深一揖。这一次,他行的不是日常的回礼,而是对一位亲王智慧的真正敬服和心照不宣的承诺。
“殿下洞烛幽微,见人所未见!此情此心,臣……” 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却化作一句,“必以此思虑为鞭策,勤勉佐政,尽忠职守。”
“先生言重了。”赵顼嘴角终于露出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也站起身,亲手扶起韩绛,“学生年幼,见识浅薄,今日所论,不过是为学之余的微末疑虑,偶有感触罢了。一切,还需仰赖父皇圣心独断,韩先生等肱骨之臣襄助运筹。”
他将姿态放得很低,明确划出了作为亲王的界限。“是,臣谨记。” 韩绛沉声应道。他如何不明白?这番话是对他交出的答卷,更是划下的界限与嘱托。此刻的颍王,只能“为学”,不能“干政”。但那无声的锋芒、清晰的见解和深远的忧虑,已经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注定要掀起波澜。
暮色四合,笼罩了王府书房。内侍悄然掌灯,烛火摇曳,映着两人重新落座、执卷默诵的侧影。
窗外是汴梁城万家灯火,太平盛世的表象之下,暗流汹涌。一份关于宗室禄制的奏疏抄本,被赵顼小心地卷好,收在了一个便于取阅的位置。
烛芯噼啪轻爆,光影在赵顼沉静而坚定的眼瞳中跳动。这年少的颍王心中,一场关乎大宋未来的风暴,已经提前开始酝酿。而那个未来将主导这场风暴的核心人物,此刻正韬光养晦,只在一盏青灯、一卷书册间,悄然点亮了这夜幕第一缕烛火。
今晚的书斋很静,但无声之处,惊雷已在韩绛这样的大臣心中炸响。他深知,颍王殿下今日所问,远非“书义”二字所能涵盖。而他的答复,也注定不再是单纯的师者解惑。
“为社稷未雨绸缪,” 韩绛在心中默念道,这方是君王气度。他看向灯下少年俊朗的侧影,那沉静的轮廓,已投射出属于未来风暴中心的深沉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