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病房棋局(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官场褶皱》最新章节。
惨白的灯光,冰冷的消毒水味,单调的输液滴答声。时间在这间狭小的病房里,仿佛被胶水黏住了,流动得异常缓慢而沉重。王磊睁着眼,看着天花板上一条细微的裂纹,思绪却如同脱缰的野马,在绝望与愤怒的荒原上狂奔。
钥匙。
孙德海醒了,指认了他。用最直接、最致命的方式。
“王磊拿了钥匙…不能让他带走…”
这句话像淬了毒的钉子,深深楔进王磊的太阳穴。孙德海在矿下的惊恐和疯狂,此刻都变成了指向他的利刃。那个神秘的中年男人——王磊后来从偶尔进来换药、眼神同样像深井的护士口中,模糊地听到别人称他为“徐处长”——显然已经将这把“钥匙”视为解开整个谜团的核心,也是钉死他王磊的关键物证。
他的处境,比在黑暗的辐射管道里被鼠群啃噬还要凶险万分。在那里,敌人是看得见的怪物和致命的辐射。而在这里,敌人是无形的巨网,是精心编织的谎言,是孙德海那张躺在隔壁、随时可能吐出更多致命指控的嘴。他被“保护”着,也被囚禁着。病房的门,看似普通,却比那厚重的气密门更难突破。他尝试过询问护士自己的伤势、何时能转院或联系家人,得到的永远是公式化的、滴水不漏的回答:“王主任,您伤得不轻,需要静养。其他的事情,组织上会妥善安排,您不用操心。”
组织上。这三个字像冰冷的铁幕,将他与外界彻底隔绝。他成了一个孤岛,一个被严密看守、等待宣判的疑犯。唯一能证明他清白的郑国富,生死不明,困在那场被官方定义为“救援难度极大”的矿难里。而他自己,却被“官方记录”提前摘离了现场,成了一个出现在绝密废弃军事设施的“幽灵”。
这哪里是巧合?这是一场针对他的、无声的绞杀!目的,就是那把紧贴着他胸口的星图之钥!孙德海知道它的存在,那个神秘的“组织”更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得到或销毁它。现在,他们利用官方的力量,利用规则和程序,将他牢牢锁死在这间病房里。他成了棋盘上任人摆布的棋子,甚至连挣扎的资格都快要被剥夺。
愤怒如同岩浆,在冰冷的绝望下翻腾、灼烧。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找到突破口!
机会,出现在第三天中午。
一个穿着医院后勤制服、身材微胖、面相敦厚的中年男人推着餐车进来。他动作麻利地将一份标准病号餐放在床头柜上,眼神飞快地扫过王磊缠满绷带的右臂和苍白的面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
“王主任,吃饭了。” 他的声音不高,带着点地方口音。
王磊心不在焉地点点头,目光习惯性地扫过餐盘。青菜、米饭、一小块清蒸鱼。很普通。就在他准备移开视线时,目光却猛地一顿!
米饭!
那碗平平无奇的米饭,靠近碗沿的位置,赫然用酱油或者什么深色的酱汁,点了一个小小的、不规则的圆点!
这个点很小,混杂在米粒间,若非王磊此刻神经高度紧绷,对任何异常都异常敏感,几乎不可能注意到。它既不像无意滴落的污渍,也不像什么装饰。它突兀地存在着,像一个微弱的信号。
王磊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他猛地抬头看向那个正要转身离开的护工。护工也正好看向他,眼神短暂交汇的刹那,王磊捕捉到了一丝极快闪过的、带着询问和紧张的光芒。护工迅速低下头,推着餐车,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脚步略显匆忙地离开了病房。
门轻轻关上。
病房里再次只剩下王磊粗重的呼吸和输液管的滴答声。他死死盯着那个米饭上的黑点,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
暗号?传递信息?谁?郑国富的人?还是…另有所图?
这微小的异常,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王磊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在这个被严密监控的环境里,任何一点来自“外部”的迹象,都可能是救命稻草,也可能是致命的陷阱。他不能轻信,但也绝不能放过!
接下来的两天,王磊的精神高度集中。他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和焦虑,而是将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像一个最精密的探测器,捕捉着这间病房里一切细微的动静和信息。
他仔细观察每一个进来的医护人员。主治医生姓吴,五十岁上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金丝眼镜后的眼神锐利而冷静,说话滴水不漏,询问病情时带着职业性的关切,但绝不多说一句与治疗无关的话。他像是徐处长意志的延伸,只负责让王磊“活着”和“可控”。
负责日常护理的是两个护士。年长些的姓李,四十多岁,动作麻利干练,眼神像扫描仪,每次进来都习惯性地快速扫视整个房间,尤其是王磊床头柜和病床周围。她换药、量体温的动作精准无误,但手指接触王磊皮肤时,带着一种职业性的冰冷和疏离,仿佛在检查一件物品。她几乎不与王磊有眼神交流,偶尔开口也是简短的医嘱,语气不容置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年轻些的小护士姓刘,二十出头,脸上还带着点刚毕业的稚气,眼神里偶尔会流露出对王磊惨状的同情和好奇。她动作有时略显毛躁,给王磊打针时会小声说一句“忍一下”。但王磊敏锐地发现,每次李护士在场时,小刘护士就会立刻变得拘谨沉默,眼神也刻意避开他。显然,李护士是“监督者”。
至于那个送餐的微胖护工,姓张,王磊后来从李护士偶尔的称呼中得知。张护工每天准时出现,放下餐盘就走,动作麻利,眼神低垂,极少与王磊有直接交流。但王磊注意到,张护工每次放餐盘的位置都略有不同,有时靠左一点,有时靠右一点,甚至有一次,餐盘边缘沾了一粒小小的、不起眼的黄小米。
这些细微到几乎可以忽略的差异,在王磊眼中,却成了重要的观察样本。他在等待,等待下一个明确的信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