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星火燎原——信用筑基与驿站新生(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最新章节。

“很难。”吴明直言,“方教授对平台经济成见很深。但…事在人为。方哲下个月会回国探亲。这是窗口期。”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会提供一些…关于‘知味书屋’经营现状和方教授个人偏好的背景信息。怎么打动他,看你们的本事了。记住,真诚和技术可行性,是唯一的钥匙。别玩资本那套虚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明的信息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瞬间指明了方向,却也带来了更艰巨的挑战——攻下方教授这座孤高的堡垒!

陈默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调整战略重心!

暂停设备租赁: 集中资源,主攻“知味书屋”!

“易站”聚焦文化品类: 立刻在“星火易站”开辟“书香流转”专区,重点吸引二手教材、经典读物、艺术画册等文化类物品交易。同时,技术部连夜开发专属页面,突出“知识共享”、“以书会友”的社区氛围。

组建“文化攻坚”小组: 陈默亲自挂帅,苏蔓负责商务沟通与方案设计,赵工负责技术可行性论证(尤其是隐私保护方案),并紧急联络在北美留学的同学,尝试与方哲建立初步联系,探讨技术落地的可能性。

拜访“知味书屋”的日子,气氛凝重。书屋坐落在理工大西门一条安静的小巷,古色古香的门楣,透着一股与世隔绝的书卷气。方教授穿着中式褂子,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眼神温和却带着疏离的审视。他安静地听完了陈默关于“星火易站”和“文化信用”合作的构想,以及对方哲技术的期许。

“陈总,”方教授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书屋虽小,却是我的一方净土。我不需要平台引流,也不希望我的读者,为了所谓的‘信用分’,在书架前变得功利。读书,贵在静心,贵在纯粹。”他轻轻抚过手边一本泛黄的线装书,“至于哲儿的技术,那是他的追求。我不会,也不能用父亲的身份去影响他的学术选择。”

婉拒,干脆而彻底。没有斥责,却比任何斥责都更有力量。苏蔓的心沉了下去。陈默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但他没有退缩。

“方教授,您说得对。读书贵在静心。”陈默微微躬身,语气诚恳,“我们提出合作,并非想打扰这份清净,更不想让阅读变得功利。恰恰相反,我们是想探索,在保护好这片净土的前提下,技术能否让知识流动得更温暖、更便捷一些?”

他指着“星火易站”上刚上架的几本绝版旧书:“您看,这本《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建筑系学长托付的。他说带不走,又舍不得卖给废品站,希望找到真正懂它、爱它的学弟学妹。还有这本八十年代的诗集,是一位老校友的珍藏…它们躺在平台上,等待的是缘分。而‘星火驿站’的老王,愿意免费提供空间,暂时保管这些书,等待爱书人。”

“我们构想的‘文化信用’,不是分数,而是一种基于信任的标识。它或许能让这本珍贵的《汇刊》,优先被同样热爱古建的同学看到;能让方哲的隐私计算技术,守护每一笔借阅记录背后的故事不被滥用。我们想做的,是搭建一座桥,连接起散落的爱书人,让有价值的书找到归宿,让纯粹的阅读交流,多一种安全便捷的可能。”陈默的目光坦荡而热切,“技术是冰冷的工具,但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心。‘智伞’从校园里磕磕绊绊长出来,我们比谁都珍惜这片土壤的纯粹。恳请您,给我们一个证明初心的机会。”

方教授沉默着,目光落在陈默身上,又缓缓扫过屏幕上那些等待流转的旧书影像。书屋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良久,他轻轻叹了口气。

“年轻人,你很会说话。但情怀不能当饭吃,技术落地更需要真本事。”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斑驳的树影,“哲儿下周回来。如果他看了你们的技术方案,觉得有探讨的价值,并且…你们能在他回来前,在‘易站’上完成一百本有意义的、非教材类的书籍流转交易,每一笔都让买卖双方满意。或许…”他转过身,目光深邃,“或许我们可以坐下来,再谈一谈。”

一百本!非教材类!买卖双方满意!

这不是合作,这是一场近乎苛刻的考试!但陈默眼中却爆发出惊人的亮光!有机会!

“谢谢方教授!我们一定做到!”陈默斩钉截铁。

回到仓库,一场名为“百日书香”的战役瞬间打响!

全员动员: 陈默亲自在内部会议宣布目标!技术、运营、铁军骑士,全部化身“星火易站”推广大使!目标分解到人!

精准触达: 苏蔓团队精准筛选校内文学社、艺术团、历史系、建筑系等对文化书籍有需求的群体,定向推送“书香流转”专区和活动信息。

“驿站+文化”场景营造: 在老王等核心驿站开辟“书香角”,布置温馨,展示待流转的精品书籍,老王化身“文化站长”,热情推介。

“铁军”温情配送: 刘强严令,所有文化类书籍配送,骑士必须轻拿轻放,送达时附赠一张手写书签(由运营部统一设计印制),传递温度。

社区裂变: 推出“荐书有礼”活动,老用户成功推荐新用户完成书籍交易,双方获赠“星火速达”优惠券。

压力转化为疯狂的动力。仓库里,键盘敲击声、电话沟通声、打包书籍的窸窣声交织。刘强甚至带着几个休班的“铁军”兄弟,跑到各个宿舍楼下“扫楼”发传单。赵工团队则全力优化“易站”的书籍展示和搜索体验。

时间在争分夺秒中流逝。交易数艰难爬升:10本…30本…50本…当进度卡在75本时,距离方哲回国只剩三天!一本品相极佳的《芥子园画谱》因买卖双方对品相描述细节产生分歧,交易濒临破裂。苏蔓亲自介入调解,老王也利用自己多年的人情和信誉,最终说服双方达成和解。第76本成交!

就在冲刺的关键时刻,赵工带来了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经过无数次的模型调试和数据回测,基于现有数据(主要是支付履约、评价体系以及“易站”初期交易数据)构建的校园信用模型1.0版,在封闭测试环境中,对“白名单”用户(高频履约、高评价用户)的小额违约风险预测,达到了85%的准确率!虽然离银行要求仍有差距,但证明了核心逻辑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赵工团队设计了一套基于联邦学习思想的初步隐私保护框架,理论上可以在不获取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让不同机构(如书屋)的加密数据参与模型训练!这份技术方案,连同测试报告,被第一时间发给了远在北美的方哲。

三天后,方哲回国。他是一位气质儒雅、目光敏锐的年轻人。他没有立刻回复邮件,而是低调地来到了师大西门的老王驿站“书香角”,像一个普通学生一样,静静观察了整个下午。他看着老王热情地向学生推荐书籍,看着“星火速达”骑士小心翼翼地将打包好的旧书送出,看着几个学生在驿站角落因交换书籍而愉快地交谈。

当晚,陈默收到了方哲的邮件回复,内容简短却份量十足:

“陈总,方案和报告已阅,理念和技术方向值得探讨。家父处,我会沟通。明日午后,知味书屋,面谈。”

翌日,知味书屋。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古朴的书架上。方教授坐在茶台旁,方哲安静地坐在一旁。陈默、苏蔓、赵工坐在对面,心情忐忑。

方哲率先开口,没有寒暄,直奔技术核心。他指出了赵工方案中几处关于联邦学习实现细节的不足,并提出了更优化的加密协议构想。赵工的眼睛越来越亮,两人就技术细节展开了深入而专业的讨论,语速飞快,术语频出。方教授安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

技术讨论告一段落。方哲看向父亲:“爸,他们的底层思路是对的。保护隐私与数据价值并非不可调和。‘易站’上那一百本书的交易,我也看了后台评价,氛围…很纯粹。”

方教授的目光扫过陈默,又落在桌面上那叠厚厚的用户评价打印稿上(苏蔓整理的“百日书香”交易中用户的暖心留言)。他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沉默良久。

“一百本,你们做到了。”方教授放下茶杯,声音平静,“哲儿说技术可行。我老了,不懂这些高深的东西。但我相信眼睛看到的。这些天,看着那些书在老王的驿站里进进出出,看着年轻人因为一本书聊起来…这感觉,不坏。”

他站起身,走到一个书架前,取下一本装帧精美的《宋词三百首详注》,递给陈默:“这本,放你们‘易站’上吧。定价…就一块钱。看看能不能找到它的新主人。”

然后,他转向方哲:“技术上的事,你和赵工他们商量着办。原则就一个:读者的隐私,比金子还贵。如果你们能做到,书屋…可以试试。”

走出“知味书屋”,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陈默、苏蔓、赵工三人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如释重负。

信用筑基,终于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驿站的新生,融入了文化的血脉!“星火”的生态,在冰火淬炼和智慧破局中,悄然完成了又一次关键的进化。

远处,“快享驿站旗舰店”的霓虹依旧刺眼。但此刻,陈默心中却燃起了一簇更为明亮、更为坚韧的火焰。他知道,真正的燎原之势,才刚刚开始酝酿。林薇的“涅盘计划”初稿提交在即,而这份融入了“文化信用”和隐私计算技术的新蓝图,必将带来一场更大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