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抛砖引玉——知识流转的破冰之匙(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最新章节。

他想到了“智盒”的模式。但教材体积远大于“智盒”,现有的小格子根本放不下。改造伞桩挂大箱子?不现实。

目光再次投向合作网点。图书馆便利店(老王)和“沁甜时光”(苏蔓)空间相对宽裕。陈默找老王和苏蔓商量。

“王叔,蔓姐,我想在你们店里划一小块地方,放个书架,专门放这些回收来的教材。学生可以来看书、租书。租金收入,还是老规矩,分你们一份!”陈默提出了方案,并展示了初步整理好的部分教材。

老王看着那堆书,皱了皱眉:“地方倒是有个角落。但这书…丢了、坏了算谁的?还得有人看着吧?太麻烦了。”

苏蔓思考了一下,提出了折中方案:“地方可以给你用。但我店里人手也紧,不可能专门看着。这样,书架你自己弄,带锁!学生要看哪本书,得扫码付押金(比如按书售价的80%),锁才能打开取书。还书时再扫码退押金。全程自助,不用我们操心。租金分成可以少点,主要是帮你这个忙。”

苏蔓的建议如同醍醐灌顶!对!**智能锁书架!** 复用“智伞”和“智盒”的核心技术!陈默激动不已。他立刻设计了一个简易方案:

1. 采购或定制几个带玻璃门(方便查看)的简易书架。

2. 在每层书架门上安装智能锁(依旧是拆解翻新的旧锁具)。

3. 每本书贴上唯一二维码标签(包含书名、ISBN、状态、租金等信息)。

4. 用户扫码(书架上的总码或APP内)支付押金(按该书建议售价的80%冻结),对应的书架门锁打开。

5. 用户取书,关门,锁自动落下。

6. 用户还书时,将书放回原位(或指定位置),再次扫码确认归还,押金解冻,同时扣除租金。

技术实现上,需要对现有后台系统进行较大升级,增加书籍管理、押金冻结、租期计算等功能。但核心的扫码开锁逻辑是现成的!成本主要是书架的定制和智能锁的安装调试。

陈默再次发挥“小步快跑”的精神。他先找了一个便宜的二手书架,自己动手改装,在中间两层安装了智能锁,做了个“丐版”的试点书架,放在了“沁甜时光”店里预留的角落。同时,加班加点修改后台程序。

**第四步:“抛砖引玉”的首次闭环。**

一周后,“沁甜时光”的角落里,那个略显简陋但功能齐备的智能书架悄然上线。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几十本经过陈默精心整理、贴好二维码标签的教材,以公共课和热门专业课为主。旁边贴着醒目的使用指南:“扫码租教材,押金冻结,还书解押!”

试点选在学期末,正是低年级学生开始为下学期课程寻找教材的时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起初,学生们只是好奇地围观这个“高科技”书架。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一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大一女生。她在书架前徘徊了很久,目光落在一本八成新的《线性代数及其应用》上。她拿出手机,对着书架上的总码扫了一下。

手机界面跳转到“智书”页面,显示了书架所有可租书籍的列表。她找到那本《线性代数》,点击“租借”。系统显示:建议售价65元,押金需冻结52元(80%),学期租金25元。她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旁边新书75元的标价(苏蔓店里兼卖少量新教材作为对比),又看了看这本品相不错的二手书,最终点击了支付。押金冻结成功提示弹出,对应的书架门锁“咔哒”一声弹开!

女生惊喜地轻呼一声,小心翼翼地取出那本书,关上门。锁舌落下。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同学,这就租好了?”苏蔓在一旁笑着问。

“嗯!好方便啊!”女生抱着书,开心地点点头。

这一幕,被旁边几个观望的学生看在眼里。

几天后,一个男生来租《大学物理》;

又过了两天,几个结伴的学生租走了《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

虽然租借量远不如“智伞”下雨天火爆,甚至不如“智盒”的临时寄存,但每一单的成功租借,都意味着陈默的“抛砖引玉”策略,完成了从“回收”(抛砖)到“流转”(引玉)的第一次闭环!现金开始回流!

陈默守在后台,看着“智书”模块下那缓慢但持续增加的租金收入记录,激动得手心冒汗。每一笔收入,都代表着他回收时支付的成本正在被一点点覆盖,更代表着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第三窟”,终于透进了一丝光亮。

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问题接踵而至:

* **库存不足:** 试点书架上只有几十本书,很快被租走一小半,品类也不全。需要持续回收补充。

* **分拣效率低下:** 人工录入书籍信息、评估品相、定价,效率太低,成为瓶颈。

* **系统小BUG:** 出现过一次用户还书后押金未及时解冻的情况,引发投诉。

* **冷门教材无人问津:** 回收时收进来的几本冷门专业书,一直无人租借,成了死库存。

* **押金压力:** 虽然押金是冻结而非收取,但大量教材被租借时,需要冻结的资金总额也不小,对陈默的资金流是潜在压力。

最让陈默头疼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性”问题。他发现,有学生租了书后,在书里做了大量笔记(虽然规则要求尽量保持整洁),甚至轻微损坏。这会影响书籍的下次出租价值和品相评估。如何约束?

看着书架上渐渐减少的书籍和后台不断增加(尽管缓慢)的租金记录,陈默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仓库里,回收来的教材依旧堆积如山,等待着他去分拣、录入、贴标。

“抛砖引玉…”他拿起一本封面有些卷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轻轻掸去灰尘。引来的“玉”还很小,很碎,回收的“砖”成本沉重如山。但至少,循环的轮子,被他用最笨拙、最吃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推动起来了。

他走到那个改装的书架前,看着玻璃门后一本本承载着知识的书籍。它们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库存,而是连接着不同年级、不同需求学生的桥梁,也是他在这寒冬里,用智慧和汗水挖掘出的第三口求生之井。井水虽细,却源源不断。

他深吸一口气,打开那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开始手动输入书名、ISBN、出版社、版次信息。枯燥、重复,但每一步,都踩在“筑基谋存”那布满荆棘却必须向前的路上。他知道,在分拣完这批书之前,在解决那些新冒出的问题之前,他连疲惫的资格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