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他不是汴梁的芝兰玉树(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捡漏一个废郡主,废柴少爷发奋了》最新章节。

信,差点没到赵清璃手里。

晋王府的门房刚把一封落款“苏怀玉”的信递进内院,就被王妃胡氏身边的嬷嬷截住了。

嬷嬷瞧着这陌生的名号,一时想不起郡主有过这么一号朋友。

正犹豫着是否要呈给王妃过目。

“嬷嬷,这信是给郡主的吗?”青黛眼尖,恰好路过,连忙上前。

嬷嬷狐疑:“苏怀玉?这名字听着倒像个公子哥儿,可咱家郡主何时认得这么一位?”

青黛提醒道:“嬷嬷忘了?是临安白云观那位隐居的苏老先生啊!学问顶顶好的那位大儒!郡主在临安时,常向他请教学问,结成了莫逆之交呢。老先生定是关心郡主近况,才写信来的。”

嬷嬷经这一提,记起似乎是有这么一位当地大儒,与郡主有些往来,这才把信交给青黛。

“既是故交,那便快给郡主送去吧。王妃这几日忙着郡主大婚的事,这等小事就不必扰她了。”

青黛捏着信,手心微微出汗,快步朝揽月阁走去。

信,终于顺利到了赵清璃手中。

苏先生?

她有些疑惑,此前他们虽然通过信,但还不至于书信追到汴梁的地步啊。

素白的桑皮纸信封,带着汴京春日特有的干燥气息。

拆开,里面是厚厚一叠纸。

熟悉的清峻小楷力透纸背。

再看新的内容:太学?同学?斋长?

这不是林云舟写的信么?

赵清璃唇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

原来如此。

再联想到,此前在临安跟“苏先生”的通信,每一封回信是不是也是他捉笔的?

她走到窗边坐下。

窗外,汴京的春意正浓,满城飞花,粉白嫣红缀满枝头,连空气都带着甜丝丝的花香。

她展开信纸,一行行读下去。

信里,“苏先生”描绘着太学的生活。治事斋的课业繁重,水利、算学、兵法,每日晨起习射,傍晚研读律例。

同窗们或勤勉或惫懒,趣事不少。他当选了斋长,琐事缠身,却也乐在其中。

字里行间,是他对新环境的适应,还有……对汴京春色的赞叹,说这满城花开,像极了临安某个春日,只是少了点什么。

他写太学膳堂的饭菜,写同窗间的笑闹,写博士的严厉与偶尔的诙谐。他写汴河边的垂柳,写太学藏书阁的浩瀚,写夜深人静时挑灯夜读的孤寂与充实。

没有一句思念,却处处是思念的影子。

赵清璃读着,仿佛能看见那个穿着月白襕衫的身影,在太学的青砖灰瓦间穿梭,在演武场上拉弓,在灯下蹙眉演算。

他的眉眼,他的声音,他偶尔流露的痞气与此刻信中的沉稳交织在一起,鲜活地跃然纸上。

太美好。

这信里的世界,这信里描绘的他,都太美好。

可这美好,像春日枝头最绚烂的花,开得越盛,越提醒着她——花期将尽。

指尖无意识地捻着信纸边缘,那纸的触感变得有些刺人。

她抬眼望向窗外,繁花似锦,阳光明媚,心却一点点沉下去。

婚期,就在十日后了。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孙家该走的礼数,一样不落,早已完成。

她与孙九思的名字,早已被无形的丝线紧紧捆缚在一起,只待那场盛大的仪式,彻底打上死结。

这满城春花,这信笺里的暖意,都成了灼人的讽刺。

“郡主,”

青黛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带着一丝小心翼翼。

“长公主府派人来传话,请您准备一下,稍后随长公主一同进宫,给郑皇后和韦贤妃娘娘请安问好。”

赵清璃深吸一口气,将信仔细折好,收入袖中。

脸上的神情瞬间恢复成惯常的清冷平静,仿佛刚才那一瞬的柔软与挣扎从未存在。

“知道了。”

马车驶入宫门,车轮碾过平整的御道,发出沉闷的声响。

车内,长公主赵淑仪端坐主位,仪态雍容。赵清璃与明慧郡主赵明玉分坐两侧。

赵明玉今日打扮得格外娇艳,一身鹅黄宫装,衬得小脸明媚动人。

她时不时瞥一眼对面素净雅致的赵清璃,眼神里带着几分探究和不易察觉的得意。

赵清璃只当未见,自己的心事重重。

到了皇后所居的坤宁宫,行礼问安后,赵清璃才发现,殿内除了她们几位女眷,竟还有一位男子——九皇子康王赵构。

他坐在下首,正与郑皇后说着话,见她们进来,目光扫过,在赵清璃脸上略一停顿,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

赵清璃也回以极淡的一礼。

郑皇后今日兴致颇高,跟女眷们研习茶艺。

宫人很快布置好茶席,备齐了各色名茶与精美茶具。

韦贤妃温婉,长公主娴雅,明慧郡主则带着少女的活泼,纷纷动手尝试。

轮到赵清璃时,她净手焚香,动作行云流水,带着江南点茶特有的韵律。

碾茶、罗茶、注水、击拂……她并未完全遵循汴京流行的繁琐程式,而是根据茶性做了细微调整,手法精准,姿态从容。

不多时,茶盏中雪沫乳花细腻洁白,久久不散,茶香清雅悠长。

郑皇后接过茶盏,细细品了一口,眼中露出赞许:“清璃这手点茶功夫,深得江南精髓,又不失雅致,很好。韦妹妹,你也尝尝。”

韦贤妃也笑着点头:“确实难得。这茶汤清亮,香气内敛,回味甘甜。”

赵清璃垂首:“皇后娘娘、贤妃娘娘谬赞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