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入凉州(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无双:开局召唤霍去病》最新章节。
四月初五经过三日的休整,天还未亮透,河滩营地便已热闹起来。流民们动作熟练地将锅碗瓢盆、衣物被褥重新装进竹筐,孩子们抱着自己缝制的小布偶,紧紧跟在父母身边,有序地往指定的马车上登,经过这几日的磨合,他们早已没了最初的慌乱,连五六岁的孩子都知道要把自己的东西归置整齐。士兵们则更显利落:骑兵牵着战马在车队两侧列队,战马已喂饱草料,马蹄铁被擦拭得发亮;步兵分成两队,一队护在马车前方,一队守在后方,甲胄穿戴整齐,环首刀悬在腰间,盾牌斜靠在臂弯;弩兵则分散在车队四周,弩机已搭好箭矢,目光警惕地盯着远处的山道,随时防备可能出现的散兵或盗匪。
卯时整,陈宇翻身下马,站在营地出口处,玄色披风在晨风中微微飘动。他抬手看了眼天色,见东方已泛起鱼肚白,当即扬起马鞭,指向西方泗水南岸的方向,声音洪亮得传遍整个营地:“出发!目标 —— 泗水南岸!”
“喏!” 士兵们齐声应答,声音震得晨雾微微晃动。随着陈宇的号令,前队的十辆马车缓缓启动,车轮碾压在河滩的碎石地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骑兵们催马跟上,马蹄声轻快却整齐;步兵与弩兵紧随其后,整个队伍像一条长龙,在晨光中朝着西行的下一站进发。陈宇勒住战马,最后看了一眼已空无一人的河滩 —— 这里的粮囤已拆除,临时搭建的帐篷也已收好,只余下些许马蹄印与车轮印,证明靖安营曾在此停留过。他轻轻一夹马腹,调转马头,跟在队伍中间,目光坚定地望向西方,泗水南岸之后,便是黄河渡口,过了黄河,他们就离西平郡更近一步了。
四月十五午后,靖安营的西行队伍终于抵达泗水南岸。连日沿泗水西岸行军,队伍虽有疲惫之色 —— 流民孩子们趴在马车上打盹,骑兵的战马甩着尾巴慢步,却依旧保持着规整的阵型。步兵与弩兵分列车队两侧,目光扫过滩涂地四周,确认无异常后,才放缓了戒备的姿态。
陈宇勒住马,玄色披风被河风掀起一角。他望向眼前的景象:泗水南岸的滩涂开阔,布满过往商队的车辙印,远处柳树林里,几顶流民帐篷零星散落,却无喧闹声;更远处的黄河渡口方向,水汽混着泥土气息飘来,隐约能听见船夫的吆喝与河水流动的声音。
“主公,前队斥候回报,黄河东阿渡口已到,程昱大人派来的从事王朗,带着二十艘渡船在岸边等候,还备了些干粮给咱们的流民。” 霍去病策马从前方赶回,踏雪的鬃毛沾了些沙尘,他翻身下马,语气轻快,“渡口周边很安静,只有几支商队在排队渡河,没见散兵或盗匪 —— 程昱大人早让人清过附近,说要保咱们顺利过河。”
陈宇点头,指尖松开剑柄:“程昱行事周全,倒省了咱们不少功夫。项羽,你带 50 名骑兵去渡口外围巡逻,主要盯着商队动向,别让无关人靠近咱们的渡河区域;花木兰,你率 100 名步兵护送流民去柳树林休整,让吴能给老人孩子先分些干粮和水,等渡船安排好再分批过去;纪纲,你随我去见王朗,确认渡河的顺序和船夫的安排。”
“喏!” 三人齐声应下,各自领命行动。项羽的骑兵很快散开,马蹄声轻缓地绕着渡口外围巡逻;花木兰带着步兵护着流民往柳树林走,孩子们被叫醒后,也乖乖跟着大人,没了往日的嬉闹;吴能则指挥辅兵从马车上搬下干粮袋,给老弱流民递上麦饼和水囊。
陈宇与纪纲带着 10 名亲卫往渡口走,刚靠近便见一名身着青色官服的官员迎上来,手里捧着一卷文书,正是程昱派来的从事王朗。“在下王朗,奉程大人之命在此等候陈郡守。” 王朗躬身行礼,将文书递上,“程大人特意叮嘱,渡船已检修完毕,每艘配两名熟手船夫,能载五十人或十辆马车;北岸已备好临时营地,可供贵部休整一晚,明日再往蒲坂津去。”
陈宇接过文书,见上面清晰写着渡船数量、船夫名单与渡河流程,点头道:“有劳王从事,也替我谢过程大人。咱们队伍有 3000 人,还有 150 辆马车,按程大人的安排,该如何分批渡河?”
“程大人已规划好。” 王朗指着岸边的渡船,语气条理清晰,“先让骑兵分四批渡河,每批 50 人,乘五艘渡船,到北岸后先守住渡口;再让步兵分五批过,每批 100 人,协助骑兵维持秩序;最后是流民与马车,流民按家庭分组,每艘船载 20 人,马车每艘载两辆,由辅兵护送 —— 这样安排,既能保证速度,也能避免混乱。”
陈宇认可地点头:“就按这个安排来。纪纲,你去通知各队,按顺序到渡口集合,让吴能把流民分好组,每队派一名辅兵带队,别让孩子走散。” 纪纲应下后快步离去,王朗也转身吩咐船夫准备,岸边很快忙碌起来,却无杂乱之声 —— 船夫们解开船绳,将渡船依次靠稳;靖安营的士兵按批次列队,整齐地站在岸边等候。
第一批骑兵很快登上渡船,船夫撑着长桨,渡船缓缓驶离南岸。黄河水流虽有些湍急,却难不倒熟手船夫,渡船在水面上平稳前行,骑兵们坐在船板上,手按腰间环首刀,目光平静地望着北岸。半个时辰后,第一批骑兵抵达北岸,迅速列成两队,守住渡口两侧,给后续队伍留出通道。
随后,步兵开始分批渡河。每艘船上的步兵坐姿整齐,盾牌靠在船舷边,无人喧哗,只有船夫的桨声与河水流动的声音。待步兵渡完,流民与马车开始登船 —— 吴能早已将流民按 20 人一组分好,每组由一名辅兵领着,老人孩子被护在中间;马车则由士兵牵着,缓缓走上渡船,船夫们还特意在船板上铺了草席,防止车轮打滑。
夕阳西下时,最后一批流民与马车驶离南岸。陈宇站在岸边,看着渡船渐渐靠近北岸,才翻身上马,带着亲卫登上最后一艘备用渡船。渡河时,他望着水面上的余晖,心里盘算着后续行程:过了黄河,便是河东郡,再往西走便是蒲坂津,过了蒲坂津,就能进入陇西郡 —— 那里才是真正的考验,要应对马腾的势力,还要跟羌胡部落打交道。
待陈宇抵达北岸时,营地已初步搭建好。项羽的骑兵守在营地外围,花木兰的步兵在整理物资,吴能则带着流民搭建临时帐篷,孩子们在帐篷旁捡拾枯枝,准备晚上生火取暖。王朗走过来,递上一张河东郡的简易地图:“陈郡守,这是程大人让在下转交的,标注了去蒲坂津的近路,沿途的村镇也标了出来,方便你们补充粮草。”
陈宇接过地图,拱手道谢:“多谢王从事,也替我再次谢过程大人。明日一早我们便启程,不会耽误渡口的使用。” 王朗笑着摆手,随后便带着随从返回东阿县城。
四月中旬的河东郡,已经完全褪去了春意,夏季的闷热扑面而来。靖安营的队伍渡过黄河后,沿闻喜县乡道西行已三日,不同于黄河沿岸的湿润,这里的风裹挟着热浪,吹在人身上像裹了层薄纱,连空气都透着焦灼的气息。
陈宇勒住马,玄色披风被汗水浸得发沉,他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望向远处的景象:闻喜县的乡道果然如先前探子回报般平坦,路面虽有些尘土,却无碎石阻碍,150 辆马车行驶其上格外顺畅,行军速度比在泗水南岸时快了近一成,每日能走五十里。可这 “快” 的代价,是队伍里愈发浓重的疲惫 —— 流民孩子们蔫蔫地靠在马车上,连哭闹的力气都没有;士兵们的甲胄被晒得发烫,不少人解开了衣领,却依旧挡不住热浪侵袭;连战马都放慢了脚步,时不时低头啃两口路边的青草,像是在缓解暑气。
“主公,前面有片杨树林,树荫浓密,还能看到有条小溪从林里流过,正好适合安营休整。” 霍去病策马从前方赶回,踏雪的鼻翼扇动着,他翻身下马时,甲胄碰撞的声响都透着几分无力,“再往前赶,流民里的老人孩子怕是撑不住了,刚才已有两个孩子中暑,吴能正让人用凉水敷额头。”
陈宇点头,目光扫过队伍中扶着马车喘息的流民,沉声道:“传令下去,全军在杨树林安营,午时到申时休整,避开最热的时段,傍晚再继续赶路。项羽,你带 50 骑兵在树林外围巡逻,别让附近村民或商队靠近;花木兰,你率步兵清理树林里的杂草,搭建临时遮阳棚,优先给老人孩子和伤员安排;纪纲,你去通知李先生,让他准备些解暑的汤药,给队伍分发。”
“喏!” 三人齐声应下,虽声音带着疲惫,却依旧动作迅速。项羽的骑兵很快散开,马蹄声在热浪中显得有些沉闷;花木兰带着步兵走进杨树林,士兵们挥舞着铁锹清理杂草,枝叶摩擦的 “沙沙” 声混着溪水流动的声音,竟透出几分清凉;吴能则指挥辅兵将马车停在树荫下,扶着老弱流民下车,往小溪边走去。 陈宇走进树林时,李迅已带着两名医兵支起了药炉,炉子里的水正 “咕嘟咕嘟” 冒泡,他手里拿着 晒干的薄荷与金银花,正往石臼里捣着。“主公,这暑气来得猛,光靠喝水没用,得用薄荷、金银花熬些汤药,让大家喝了能解暑气。” 李迅抬头,额头满是汗珠,却依旧动作麻利,“刚才已让医兵去小溪里打了些凉水,先给中暑的孩子敷着,等汤药熬好,再给每个人分一碗。”
陈宇点头,走到小溪边,弯腰掬起一捧水,溪水清凉,瞬间驱散了几分暑气。他望向不远处的流民:老人们坐在树荫下,手里摇着用树枝编的扇子;孩子们则脱了鞋,在小溪边浅水区踩水,脸上终于露出了几日来难得的笑容;士兵们则三三两两靠在树干上,有的在擦拭甲胄,有的在整理兵器,却都刻意避开了阳光直射的地方。
“李先生,汤药还需多久能熬好?” 陈宇转身问李迅,目光落在药炉上。 “再等一刻钟就行。” 李迅将捣好的草药末倒进药炉,搅拌着说道,“这薄荷和金银花是之前在黑风山采的,晒干后一直存着,没想到在这儿派上了用场。等会儿熬好后,让辅兵分着送到每个人手里,尤其是骑兵和步兵,他们穿着甲胄,最容易中暑。”
陈宇应下,又走到纪纲身边,看着他手里的地图:“闻喜县的乡道还要走几日才能到蒲坂津?沿途的村镇能不能补充些淡水和蔬菜?”
“按现在的速度,再走五日就能到蒲坂津。” 纪纲指着地图上的标记,语气带着几分庆幸,“沿途有三个村镇,探子回报说村镇里有井,还能买到些黄瓜和冬瓜,都是解暑的好东西,咱们可以在明日路过第一个村镇时补充些。”
陈宇点头,目光再次望向树林里的队伍 —— 虽酷暑难耐,却没人抱怨,每个人都在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流民与士兵之间甚至互相帮忙:士兵帮流民搭帐篷,流民帮士兵清洗汗湿的衣物,小溪边传来的交谈声虽轻,却透着一股齐心的暖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