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主公的“幸福烦恼”与乌骨的“草原忽悠学”(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三国,我怎么成了华雄?》最新章节。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眼一个月就过去了。

渔阳太守府内,张承正对着一面巨大的、画满了歪歪扭扭符号和线条的“发展规划图”发呆。图是他自己画的,美其名曰“战略可视化”,实际上除了他自己,连郭嘉看了都得琢磨半天才能猜出个大概。

“唉,老子这地盘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感觉头发都稀疏了……”张承哀叹一声,摸了摸自己依旧浓密的头发,觉得肯定是心理作用。

这一个月,好消息倒是接连不断,多到让他有点“幸福烦恼”的感觉。

首先就是赵云那边的征兵工作。原本以为经过辽阳血战,民间会对参军有所抵触,结果没想到,告示一贴出去,各郡县的报名点差点被挤爆了!

渔阳、右北平的青壮自不必说,早就对“跟着华太守,顿顿有肉吃”的生活向往不已。辽西那边,见识了渔阳军的“仁德”和强悍(主要是分田地、修路、还有那要命的美食诱惑),报名也极其踊跃。就连新收的辽东,不少年轻人也抱着“换个活法”的心态,揣着家里腌的鱼干就来报名了。

赵云原本预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补足的五万骑兵名额,不到一个月就超额完成!甚至出现了父子同营、兄弟竞武的场面。负责登记造册的文吏手都写抽筋了,对着赵云抱怨:“赵将军,不能再招了!营房不够住了!锅都不够用了!”

张承得知后,乐得合不拢嘴,对着蔡琰的肚子嘚瑟:“看见没?华安?这就是你爹的威望!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啊!” 结果被蔡琰温柔地提醒,胎教不宜过于张扬,以免孩子将来骄傲自满,这才悻悻收声。

兵源是足了,但一群来自北地、民风彪悍的汉子凑在一起,难免有些刺头。这时候,被张承特意安排辅助赵云、主管军纪的夏侯兰就派上了大用场。

这位平日里看起来有些文弱、甚至被严纲私下调侃“像个教书先生”的将领,一旦执起法来,那叫一个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管你是渔阳老卒还是辽东新丁,敢违反军纪,轻则负重越野跑(绕着新建的水泥路跑到吐),重则当众打军棍,绝不容情。

起初还有几个自恃勇力的刺头不服,想挑战一下夏侯兰的权威,结果被夏侯兰用一手精妙的枪法(得了赵云几分真传)和更精妙的“道理”(引经据典,从《司马法》讲到华太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然大部分士兵听不懂,但感觉很高深,很厉害),收拾得服服帖帖。

再加上赵云以身作则,与士兵同吃同住(虽然吃的比士兵好点,住的帐篷大点),威望极高。短短一个月,这支新补充的骑兵部队,虽然还谈不上如臂使指,但至少做到了令行禁止,军容严整,远远看去,一股肃杀之气已然成型。

张承偷偷去视察过一次,看着校场上那些挥汗如雨、眼神锐利的新兵,满意地直点头:“不错不错!子龙练兵有一套!夏侯兰这小子,看着闷骚,管起人来还挺狠!老子喜欢!等练成了,又是一群嗷嗷叫的野狼!”

陆上进展顺利,海上也没闲着。

太史慈那边,凭借其神射手的威名和华雄“海鲜管够”的承诺,成功招募到了一千名精通水性、臂力过人的沿海健儿。虽然距离五千的目标还差得远,但精兵路线走得更稳。

更让张承惊喜的是,马钧和王铁柱带领的工匠团队,在吸收了“渔阳一号”沉没的宝贵经验(张承语)后,改进了水泥配方和浇筑工艺,并尝试着将一些坚韧的竹篾、藤条作为“初级加强筋”掺入关键部位,竟然真的捣鼓出了几艘小型的水泥船!

这些船个头不大,长约两丈,通体灰扑扑,造型依旧敦实,但比起“渔阳一号”,看起来顺眼了不少,至少……下水后能稳稳浮着,没有立刻开裂的迹象!

太史慈亲自带着水军弟兄,驾驶着这几艘“渔阳二点零系列”水泥船,开始了剿匪练兵之旅。

效果……出奇的好!

寻常水匪的木船,在这些不怕撞、不怕凿(小凿子对水泥船体伤害有限)的“灰色怪物”面前,简直如同纸糊的一般。太史慈甚至都不需要接舷战,只需站在船头,凭借其超远的射程和精准的箭法,就能将试图靠近的水匪头目一一射杀。

几场小规模战斗下来,沓氽附近海域的水匪闻风丧胆,给太史慈起了个外号叫“海阎王”,给水泥船起了个诨名“灰无常”。一看到那灰扑扑的船影,大部分水匪的选择是——掉头就跑,或者直接跪在船板上大喊:“好汉饶命!我们投降!我们愿意从良!”

太史慈严格执行张承“招降为主,剿灭为辅”的方针,对于愿意投降的水匪,进行一番“华将军政策宣讲”(主要内容:包吃包住,海鲜管够,表现好可以洗白上岸,分田分地……虽然目前主要是分海),然后打散编入水军辅兵或送去修码头。一时间,沓氽水军的人数没怎么涨,但后勤建设和码头扩建速度倒是快了不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消息传回渔阳,张承摸着下巴,眼神放光:“看看!这就是技术碾压!这就是降维打击!等老子的‘钢筋铁骨水泥战列舰’出来,岂不是要去长江里横着走?到时候让孙策那小子也见识见识,什么叫做‘海上堡垒’!”

相比于赵云和太史慈这边的稳步推进,乌骨在草原上的行动,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狂飙突进”。

张承原本只是派他带着金银、羊毛衫和“英雄血”,去打通从草原绕道河套、南下关中的路线,顺便摸摸情况。没想到乌骨这家伙,深得张承“忽悠大法”真传,愣是把“秘密外交”干成了“草原移民总动员”。

他每到一个部落,不直接说探路的事,先摆开宴席,拿出“英雄血”和渔阳特产(主要是各种美味的肉干和雪花盐),热情招待部落头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就开始绘声绘色地描述渔阳、右北平如今的“繁华盛景”。

什么“路上铺着硬邦邦的水泥,下雨天都不沾泥巴”(他自动忽略了水泥路还没完全普及的事实),什么“家家户户冬天有暖和的毛衣穿,比皮子还舒服”,什么“华将军说了,胡汉一家亲,都是炎黄子孙,去了就能分草地……呃,是分田地,享受同等待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