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草原筑城的“水泥狂想”与东进计划的“民族融合大乱炖”(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三国,我怎么成了华雄?》最新章节。

“吸纳乌桓人?”张承皱了皱眉,“能靠谱吗?别到时候阵前倒戈。”

赵云此时开口道:“主公,云在草原与乌桓人交手多次,知其性情。乌桓人重诺,慕强。只要主公待之以诚,律之以公,赏罚分明,彼辈必能效死力。况且,将其打散编入,以老带新,亦可防其抱团生事。”

张承想了想,觉得有理。毕竟历史上用胡人当兵的例子也不少,关键看怎么用。

“好!那就这么办!”他一拍桌子,“阎柔对草原各部熟悉,让他去办这件事!挑选愿意归附的乌桓部落精壮,先行招募……嗯,就先招个三五千人试试水!夏侯兰管好军纪问题,不能出现汉胡民族矛盾。”

兵源的问题有了眉目,更大的课题接踵而至——如何真正消化这些新占领的土地和人口?光靠武力征服显然不行。

郭嘉再次献计:“欲要其地,必先安其民。辽西、辽东汉胡杂处,矛盾已久。主公可双管齐下,一曰‘通婚’,鼓励汉军将士与当地胡女结合,官府给予田宅、赏赐;二曰‘教化’,设立学堂,强迫胡人孩童入学,学习汉话、汉字,灌输‘炎黄子孙,皆是一家’之念。同时,派遣熟悉农耕的汉人,教导部分胡人定居耕作,使其逐渐脱离游牧,适应城郭生活。”

张承听得连连点头,这思路简直太对他胃口了!民族融合?文化认同?这不就是他穿越前那个伟大国度一直在做的事情吗?虽然过程肯定很漫长,还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方向绝对正确!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胡人骑着马射着箭,嘴里喊着“之乎者也”;汉人士兵吃着火锅唱着歌,旁边坐着胡人老婆……

“妙啊!”张承兴奋地搓着手,“就这么干!等拿下辽西,老子就颁布‘民族融合令’!汉胡通婚者,免税三年!送水泥新房一套!胡人孩子不上学的,爹妈罚款!不,是全家不给分草场!呃……好像有点粗暴?不管了,先搞起来再说!”

田楷在一旁听得直捋胡子,眉头微蹙,显然觉得有些政策过于激进,但见张承和郭嘉都兴致勃勃,也不好直接泼冷水,只得委婉提醒:“主公,教化之事,宜缓不宜急,当以怀柔为主,循序渐进,方是长久之道。”

张承大手一挥:“田老放心!我懂!萝卜加大棒嘛!听话的给糖吃,不听话的……就让他去修水泥路!劳动改造最光荣!”

计划已定,整个渔阳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阎柔开始在草原上甄选愿意归附的乌桓部落,开出的条件优厚,确实吸引了不少在严冬中艰难求存的小部落。招募工作进行得比预想中还要顺利,很快,第一批三千名乌桓骑兵便被补充进了赵云的骑兵序列,开始了艰苦的“汉化”训练——学习简单的汉话指令,熟悉汉军旗号、阵型,当然,最重要的是背诵那几条简单粗暴的军规。

与此同时,向东渗透的侦察骑兵也开始频繁出动,辽西郡的地理情报、势力分布图被不断完善,送到了张承的案头。

看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大好局面,张承心情舒畅,连带着看那尊摆在书房角落、右手偏大的水泥雕像都顺眼了几分。

这一日,他正对着地图yy着未来横扫辽东的英姿,郭嘉溜达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封书信。

“主公,糜芳又来信了。”郭嘉将信递上,“这次他说,若是我们愿意提供‘英雄血’的徐州代理权,他兄长糜竺可以帮忙联络徐州工匠,为我们打造……嗯,‘跨海征东’所需的战船图纸。”

张承接过信,扫了几眼,嗤笑一声:“这糜子仲,消息够灵通的啊!老子这东进计划刚有点苗头,他连战船都替我想好了?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郭嘉笑道:“商人逐利,嗅觉自然灵敏。不过,战船之事,确可未雨绸缪。辽东若下,与三韩、乃至倭地隔海相望,若有水军,进退自如。”

张承摸着下巴,若有所思:“战船……这玩意儿比水泥还复杂吧?咱们现在连个像样的码头都没有……”

“所以,糜家的提议,倒也不是不能考虑。”郭嘉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至少,可以借此摸摸糜家的底,看看他们到底有多大诚意,又能提供多少助力。”

张承想了想,点点头:“有道理。那就回信给糜芳,就说……合作可以谈,但老子要派个人去徐州亲眼看看他们的‘诚意’和实力!让……让李敏去!他算账精明,不容易被糊弄!”

郭嘉拱手:“嘉这就去安排。”

郭嘉离开后,张承再次将目光投向地图东面的广阔区域,只觉得雄心勃勃,豪气干云。

“水泥城有了,混合部队也要有了,下一步就是辽西、辽东……老子这摊子,真是越铺越大了!”他自言自语,随即又摸了摸似乎又开始隐隐作痛的肚子,“就是这胃口,得再练练……下次庆功宴,可不能再吃撑了。”

他的“从良”之路,看来注定要在不断的折腾、扩张以及与肠胃的斗争中,轰轰烈烈地继续下去了。而渔阳这台刚刚因为水泥而加速的战争机器,已经将炮口,缓缓转向了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