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尝试不同音乐风格(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后我靠写歌爆火全网》最新章节。

可正是这一丝偏差,让整段旋律突然“活”了。

她听完整版,耳机摘下的瞬间,手指有点抖。

不是因为好听,而是因为她第一次在自己的歌里,听见了“别人”。

不是粉丝,不是听众,也不是系统模拟的用户画像。是那些深夜没睡的人,是陈薇薇撕指甲时的沉默,是母亲在厨房哼歌的断续,是周砚秋用指虎敲节拍器的钝响。

她忽然明白,所谓风格,不是选一个模板套上去,而是让所有不该在一起的东西,硬生生撞出一条路。

她没急着命名,也没上传预审。

而是把工程文件另存了一份,命名为“双声部实验01”。

然后打开系统商城,翻到“声乐进阶技能包”页面。她剩的文娱点不多,但还是咬牙兑换了“非对称节奏控制”和“人声裂变处理”两个冷门技能。

刚确认支付,系统弹出提示:“检测到您近期频繁使用高风险编曲模式,是否开启‘创作者保护模式’?该模式将限制极端声轨融合,避免听觉损伤。”

她冷笑一声,点击“拒绝”。

接着,她调出《裂响》的原始工程,把其中那段被系统判定“太吵”的电子音墙复制出来,拖进新歌的桥段部分。那一段原本是纯电子噪音,像数据风暴,她以前不敢用,怕听众觉得“难听”。

现在她把它放在母亲哼唱和小提琴的中间,像一道墙,隔开两种时间。

试听时,桥段一响,耳机里瞬间炸开一片混沌。可就在最乱的时候,母亲的哼唱居然从噪音里透了出来,像信号不良的广播,断断续续,却没断。

她猛地睁眼。

那一刻,她知道自己摸到了什么。

不是爆款,不是流量,也不是系统的“最优解”。是一种新的说话方式——用声音的裂痕,接住别人的沉默。

她摘下耳机,手指在键盘上停了几秒,然后新建一个文档,打下几行字:

“主歌:用错拍的小提琴,模仿记忆的不完整。

副歌:人声故意走调,和声层用真实呼吸声填充。

桥段:电子噪音不是破坏,是屏障——把过去和现在隔开,又让它们能互相听见。”

写完,她保存,关掉文档。

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她忽然想到便利店那首未署名的demo。当时陈薇薇说“这歌挺难听的”,但紧接着说了句“它在说实话”。

现在她懂了。

难听不可怕,虚假才致命。

她重新打开编曲软件,把新歌的主旋律轨道单独拉出来,调高0.5db。然后在备注栏写下一句话:

“如果一首歌,能让听的人觉得‘原来我也可以不完美’,那它就不算失败。”

她点了保存。

耳机还挂在桌边,耳钉在屏幕余光里闪了一下。

她没再碰它。

而是打开录音麦克风,深吸一口气,开始试唱第一句。

声音刚出口,系统突然弹出一条提示:

“检测到声纹波动异常,疑似触发集体记忆共振,是否暂停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