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结识音乐圈前辈的收获(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后我靠写歌爆火全网》最新章节。
手机屏幕暗下去的瞬间,林清歌把笔袋拉链合上,指尖擦过金属边,耳钉的轮廓还留在皮肤上。她没再看那张被压皱的歌词纸,而是把卫衣帽子往后一掀,起身抓起挂在椅背上的外套。
出门前顺手拔了手机充电线,塞进兜里——飞行模式没关。
橙光音乐的创作沙龙在城东园区三号楼,十点开始。她提前四十分钟到,门口保安扫了邀请函,抬手放行。走廊铺着吸音地毯,墙上挂着历届新人的作品海报,她一眼扫过,没停。
签到处领了号码牌,是“旁听B07”。工作人员说:“新人只能坐后排,互动环节不开放提问。”
她点头,往里走。
现场已经坐了七八成。主创区几位前辈正低声聊天,有人端着咖啡,有人调试吉他。林清歌挑了前排靠角落的位置,拉开笔记本,翻开空白页。
右手习惯性摸了下耳钉,金属微凉。她把手机从兜里掏出来,关机,塞进最里层夹袋。
系统没再弹窗。
她拿出笔,照着以前课上教的方法,准备用三种颜色记笔记:黑笔写观点,蓝笔标疑问,红笔圈重点。刚写下“新声代创作沙龙”几个字,前排一位戴金丝眼镜的老作曲家正在说话。
“现在的年轻人写歌,太想抓耳朵。副歌必须炸,节奏必须快,情绪必须满。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旋律其实是情绪的骨架?肉长多了,骨头就撑不住。”
旁边有人笑:“那岂不是要写‘丧歌’?听众可不买账。”
老作曲家摇头:“我不是让你们写丧,是让你们诚实。你真难过了,就别硬憋个励志结尾。你没想通的事,也别非得在歌里给它圆了。”
林清歌的红笔顿了一下,在纸上写下:“闭环≠完美,而是诚实。”
她忽然想起自己前阵子写的《信号》,最后一句原是“你说的光,是不是也偷来的?”,后来删了。她当时觉得太尖锐,怕伤人。可现在看,那不是伤人,是没对自己诚实。
中场茶歇,人群散开。她没去拿点心,而是盯着笔记发呆。忽然余光瞥见一个身影站在露台门口,穿着磨破袖口的深蓝西装,手里端着一次性咖啡杯。
是江离。
他没说话,只是站在那儿,右脸侧对着光。林清歌记得那道疤,也记得他从不解释来历。她没上前,而是低头,轻轻哼了两句《星海幻想曲》的副歌。
音量很小,几乎被周围的谈笑声盖住。
江离却转过了头。
他走过来,在她旁边的水泥矮墙上坐下,把咖啡杯底的残渍倒在地上。深褐色的液体蜿蜒开,像一片歪歪扭扭的星图。
他指了指地上的痕迹,又抬手,点了点她的心口。
“你看不懂。”嗓音沙哑得像砂纸擦过木头,“但它懂。”
说完,起身就走。
林清歌没追。她蹲下去,用笔尖沿着咖啡渍的边缘描摹,把那团不规则的形状画进笔记本。蓝笔写下疑问:“为什么是星图?”红笔在旁边补了一句:“创作不是控制情绪,是让情绪穿过你。”
她突然明白了那天在广告片场即兴说的话——“它记得每一个听它的人,心里的光”——那不是设计,是情绪穿过了她,撞上了镜头。
回到座位,她继续听接下来的分享。一位制作人说:“数据模型能预测爆款,但预测不了眼泪。”另一位女歌手说:“我最火的歌是我最不想唱的,因为它根本不是我。”
林清歌的黑笔不停记,蓝笔划出三个问号:
如果系统给的“技能”全是可量化的数据流,那真实的情绪算什么?
当“闭环”变成公式,创作还算创作吗?
她写的每一首歌,到底是为了谁?
活动结束前,主持人让新人举手提问。旁听席没人动。
林清歌也没举。
她合上笔记本,把三色笔收好,起身往外走。路过签到处,工作人员问:“感觉怎么样?有没有认识谁?”
她摇头:“没说话。”
“那有点可惜,”对方笑,“这种场合,认识人比听内容重要。”
她没反驳,只是笑了笑,走出大楼。
外面风有点大,她把卫衣帽子拉上来,手机还在兜里。直到坐上地铁,才拿出来开机。
屏幕亮起的瞬间,系统弹窗跳出来:
【未达成有效人脉拓展,建议兑换“社交魅力提升”技能包(限时8折)】
【推荐学习:高阶寒暄话术|气场强化训练|人脉速建法】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三秒,手指一划,关掉。
回到家,她没开灯,直接坐到书桌前。拉开笔袋,取出那张被耳钉压出凹痕的歌词纸,上面写着:“谁的光,不是从裂缝里爬出来的?”
她把这句话抄进笔记本的红色栏目,和江离那句“让情绪穿过你”并列。
然后翻到新一页,用铅笔画了个环形,像无限符号,但首尾相连,看不出起点终点。她在一端写“技术”,另一端写“真诚”,中间画了一道虚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